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家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家园

引用
人民网
17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2/01/content_26042770.htm
2.
https://news.sohu.com/a/845478256_121956424
3.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4.
https://www.meizhou.gov.cn/zwgk/zfjg/smzzjswj/zszc/mzzs/content/post_2601023.html
5.
676404e8000000000900f359
6.
676bb441000000000b00d779
7.
6762af65000000000900c65f
8.
6774e43c000000001300edee
9.
67732680000000001300f200
10.
6762a7250000000013018b35
11.
676237fb000000001300ce69
12.
6763b2a7000000000b022a77
13.
67726ca3000000000b022609
14.
6763dfb6000000000b00f91b
15.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8%A5%E7%AF%80
16.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205/d396316f42f14fba835b0b740cfa83ad/c.html
17.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201/36a93cd959c740d881e5e4644b0f9449/c.html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凝结的集中体现。从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祀到现代的春节庆祝,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01

历史演变:从岁首到春节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祀。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许多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自然气候都是由神灵掌控的,于是就出现了农作物收割后祭祀神灵的活动,用新收获的粮食祭祀护佑农业生产的各种神灵,同时祈求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的护佑,于是逐渐出现了“春节”的雏形。

自西周以来确立的宗法家族制度助推了春节主题的完善。宗法家族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中心,同居共财,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家族群体。为了维系家族内部的和谐关系,确保家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人伦原则。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春节”这一名称。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从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

02

文化内涵:感恩、庆贺与祈福

春节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首要原因就在于其处于“辞旧迎新”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虽然中国在汉代以前改朝换代都有“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的做法,但岁首前后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其核心是围绕“年”展开。“年”字出现在甲骨文中,从禾从人(个别从黍从人),《说文解字·禾部》解释:“年,谷熟也。”由此可见,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能孕育、演化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根源在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

自西周以来确立的宗法家族制度助推了春节主题的完善。宗法家族中的“团圆”理想充实了春节的核心内涵。因为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

03

传统习俗:从祭祖到拜年

春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从腊八节开始,到小年送灶神、扫尘、备办年节食品,再到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以及正月初一的拜年、逛庙会等,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生活哲学。

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歌谣唱得好:“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天由于疲劳过度晕倒,幸得一位牧羊女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佛门弟子为此在腊八日熬煮腊八粥,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

小年送灶神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重要节俗。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魏晋以后的灶神成为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它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向神灵献媚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不过在灶神祭祀上,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比如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给灶王爷供灶糖,祈祷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通过仪式之一,也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却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

祭灶之后,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当然年节食品不仅是豆腐,食物的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因为年节有许多平时难得的吃食与娱乐。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与地方性。年节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回家的步伐。春运期间,城乡之间几十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景观,赶回家吃上年夜饭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

拜年是最普遍的现象,正月期间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拎着礼物拜年的人群络绎不绝,虽然有些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但也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远距离拜年。

04

现代传承:创新与不变

在现代社会,春节的庆祝方式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文化内核始终未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远程拜年,虽然形式变了,但那份感恩与祝福的心意不变。同时,一些新的庆祝方式也应运而生,如网络春晚、电子红包、线上庙会等,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春节的庆祝形式,也让传统文化以更现代、更亲民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节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确认。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也对做好春节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春节在当下的承续问题作出学理性的思考,其中如何看待春节在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就是问题之一。

05

社会意义: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其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要深入挖掘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和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春节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一路同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日常生活仪式化的典型标识,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情感、最温暖的期盼、最美好的祈愿,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历史记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文化符号通过“建构—传播—再生产”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而促进价值观念的整合,促使共同体成员形成一致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

春节是各民族情感联系的一座桥梁,各民族春节习俗均传承着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以及追求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其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要深入挖掘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和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