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窑址:千年瓷都的涅槃重生
玉溪窑址:千年瓷都的涅槃重生
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瓦窑村,有一座历经沧桑的古窑遗址——玉溪窑址。这里不仅是云南最早发现的古代瓷窑,也是中国三大青花瓷产地之一。玉溪窑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经过数百年风雨,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焕发新生。
历史的发现
玉溪窑址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的葛季芳等人在玉溪调查征集文物时,偶然听闻当地有古代窑址的传闻。经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在玉溪城东的红塔山旁瓦窑村附近发现了“平窑”“上窑”“古窑”三处古窑遗址。这一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因为在此之前,云南青花瓷一直鲜为人知,没有出土实物加以佐证。
1962年,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玉溪窑成为最先进入学术视野的云南古代制瓷遗址。1986年,云南省组织文物工作队对窑址进行挖掘,共发现三条窑址,其中三号窑址“龙窑”保存完好。2013年3月,玉溪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云南唯一的陶瓷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特的艺术魅力
玉溪青花瓷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与景德镇青花瓷相比,别具韵味。玉溪窑地处滇中,瓷器烧制所用的泥多为本地特有红土,瓷土矿分布广泛,蕴藏量十分丰富。烧制青花瓷的青花料,又名钴土矿,是一种由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钴及其他氧化物组成的复矿。玉溪红塔山附近的大湾箐、通海纳古等地均为钴土矿的原料来源。
玉溪青花瓷的瓷胎多呈灰色,或接近青瓦色,或灰中泛黄白色。釉面青中泛黄、泛灰,有的呈青绿色,聚釉处呈深青绿色,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光泽感,并且釉面普遍开片,玻璃质感强,多数细碎且分布不均匀。青花呈色往往青中带黑、带灰,少量还出现晕散现象,个别还有铁锈斑。这种独特的釉色和青花色泽,使得玉溪青花瓷展现出一种粗犷古拙的艺术美。
玉溪青花瓷的纹饰多样,既有植物、动物、人物、文字等传统主题,又融入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特色。牡丹纹是玉溪青花使用最多的纹饰,十字牡丹纹是玉溪窑运用最多的纹饰。鱼纹因其比喻富裕充足的寓意而成为玉溪窑中最典型、使用最广的动物纹样。狮子纹也是玉溪窑中典型的装饰纹样,主要装饰于瓶罐的肩、腹部,多呈连续图案展开,并配以绣球、飘带,极富民间生活气息。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2024年8月8日,玉溪窑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窑遗址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博物馆依托玉溪窑址保护利用项目提升改造而成,总投资2000万元,历时一年半完工。目前共展出展品296件,其中123件来自收藏家的捐赠和借展。
博物馆分为“何以青花”“泥与火之歌”“青釉染青花”“穿越古今”四大展厅,每个展厅都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用科技为文物研究工作赋能。在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号龙窑,游客不但能看到窑址全貌,还能通过窑头处的电子触摸屏360度查看极具玉溪青花瓷代表性的上百种器物的细节展示。
文旅融合,传承千年匠心
为了让玉溪青花瓷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玉溪市在红塔区凤凰街道瓦窑社区建设了玉溪青花街。玉溪青花街是玉溪市和红塔区重点打造的青花艺术小镇核心项目,以古瓷窑址为魂,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等元素于一体,开拓青花瓷复烧、非遗文创等产业。
2013年12月,玉溪青花瓷成功复烧,研发了种类丰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且与景德镇青花效果不同的青花瓷器。2014年,“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代玉溪青花瓷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展现出灵动活泼或精致典雅的风格,与传统玉溪青花瓷古朴厚重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玉溪窑址不仅是玉溪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研究云南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辉煌,承载着云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如今,通过现代科技和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式,玉溪窑址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其千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