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和生成式AI的法律挑战
自动驾驶和生成式AI的法律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自动驾驶和生成式AI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前沿技术,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引发了诸多法律挑战。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项技术在责任认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法律难题。
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的困境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然而,这一转变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尤其是在事故责任认定方面。
2024年4月,美国西雅图发生了一起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事故,导致一名摩托车手身亡。这起事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自动驾驶车辆责任认定的关注。在传统驾驶模式下,事故责任通常由驾驶员承担。但当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责任归属变得复杂起来。
国际立法经验
德国于2017年通过《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成为世界上首个为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设立法律准入的国家。2021年,德国进一步制定了《2021自动驾驶法案》,明确规定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人原则上不再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而是由车辆保有人和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日本则通过修订《道路运输车辆法》和《道路交通法》,允许L3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行驶。日本的《汽车责任保障法案》突破了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对所有类型车辆的所有人课以推定责任,并通过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确保受害人能够获得及时赔偿。
美国各州在自动驾驶立法方面较为活跃,但联邦层面的统一标准尚未出台。大多数州通过立法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测试和运营,同时明确了制造商和车辆所有人的责任范围。
中国立法进展
在中国,自动驾驶立法尚处于探索阶段。2024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举办“自动驾驶的立法路径与现实挑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自动驾驶立法的基本方向、应用场景规范和安全保障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原总工程师何霞指出,全球主要汽车强国都在加快推动自动驾驶产业商业化进程,中国需要推动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的根本性改革。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则强调,科技创新必然带来新的风险,我们应当科学地管控风险,容忍风险,分散风险。
生成式AI: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难题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方式,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
2023年底,全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法院认为,虽然AI生成的图片具有独创性,但由于《著作权法》规定作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人工智能模型本身无法成为作者。最终,法院认定根据需要对AI模型进行设置并选定图片的使用者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
这一判决为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专利领域,如果专利申请所保护的方案涉及AIGC模型,如何认定其创新高度也成为新的难题。例如,当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包含AIGC模型生成的内容时,判断其创新性需要考虑使用者在使用AIGC模型过程中是否有“独创性智力投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2023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对生成式AI的训练数据和使用过程进行了规范。2024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一步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将生成式AI的训练数据问题作为重点监管对象。
结语:构建平衡的法律体系
自动驾驶和生成式AI带来的法律挑战,本质上是科技创新与现有法律体系之间的冲突。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既能鼓励技术创新,又能保障社会利益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立法机关需要及时响应技术发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明确自动驾驶汽车在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归属,完善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特点,做出既符合法律原则又符合技术发展规律的判决。
总之,只有通过持续的法律创新和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且可持续的AI生态系统,确保技术发展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坚守道德底线,实现科技向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