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技术的领跑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02: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技术的领跑者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后仅6.2秒,中国地震预警网就成功发布了预警信息,实现了对震中及其周边地区150万人口的秒级预警全覆盖。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十余年如一日的技术创新和不懈努力。

01

“跑赢”地震波的技术原理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约为每秒6公里,但破坏力较弱;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约为每秒3.5公里,却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地震预警系统正是利用了这两种波的速度差,来实现预警。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遍布全国的近2万个地震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当监测到纵波信号时,系统会迅速分析地震参数,包括震级、烈度和震源深度等,并通过电磁波(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向目标区域发送预警信息。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远超地震波,预警信息往往能在横波到达前抵达目标区域,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

02

从汶川到全球领先:减灾所的创新之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自主研发地震预警技术。经过5年的努力,2013年,研究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此后,减灾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于2021年建立了中国首个多灾种预警平台,将预警范围从地震扩展到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多种自然灾害。

03

实战检验:预警系统的减灾效果

地震预警系统的价值,在多次地震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预警系统已成功预警81次破坏性地震,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以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为例,国家铁路地震信息交换平台在地震发生后7.5秒就收到了预警信息,多趟载客列车采取紧急制动措施,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脱轨事故。此外,地震预警信息还被应用于核电站停堆、化工厂紧急关闭等场景,有效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04

走出国门:中国技术的国际贡献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技术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成功走出国门,为全球自然灾害预警事业贡献力量。目前,该技术已出口到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并在印尼雅万高铁等国际项目中得到应用。

2024年12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牵头的“多灾种监测预警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等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5项灾害预警领域的空白。

05

未来展望:持续创新与突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表示,未来,研究所将继续推进地震预警技术的优化升级,研发下一代地震预警系统。同时,基于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报技术研究也在稳步推进,有望为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从汶川地震后的技术突破,到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再到多灾种预警平台的建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创新的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地震预警系统必将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