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mm口径榴弹炮为何成为世界主流?真实原因不简单……
155mm口径榴弹炮为何成为世界主流?真实原因不简单……
155mm口径榴弹炮为何成为世界主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技术和历史原因。从一战时期的75mm炮到二战时期的105mm和122mm炮,再到现代战争中的155mm炮,火炮口径的演变反映了战争形态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从技术上说,口径的上限当然远远不止155毫米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造过的最大口径的榴弹炮应该是德国制造的“多拉”大炮,口径800毫米,但这门炮得几千人伺候,用起来极其麻烦。这样的咱们自然不用多说,还是以常规的、大量装备和使用的师属榴弹炮作为讨论对象。
其实,榴弹炮的口径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包括射程、威力、机动性、后勤补给以及政治因素。作为陆军主力的师属榴弹炮,口径是一个不断增大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155毫米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师属火炮的主力是75毫米炮
因为这个年代,双方战线之间的距离不远、纵深也不算太深,同时,野战工事的构筑也没有那么坚固,步兵的队形更是受到火枪时代“排队枪毙”的影响,比较密集。75毫米炮无论射程、威力都够用。而当时的机动工具主要是马和马车,以轻便著名的法国75毫米野战炮都重达1.5吨,口径再大的就得更多的马来拖。同时,更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供应也更麻烦。几方面平衡之下,75毫米成为一个很合适的口径。
到了二战,师属火炮的口径就变成了105毫米(西方)和122毫米(苏联)
影响因素同上,这一个阶段各国军队的战线拉长、纵深加大、直射武器射程和精度的增加造成交战距离也跟着增加。75毫米炮的射程在这个时候就完全不够看。
同时,随着野战工事构筑能力的加强
以及步兵队形的日益疏开,再加上大量装甲目标的出现。75毫米炮的威力也完全不够用。所以只能进一步加大口径。而随着汽车的大量应用,军队机动能力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也为使用更大口径火炮提供了保障。75毫米炮则被下放,作为团属甚至营属火炮,用于抵进支援。
二战之后,相关因素进一步发展。
师属火炮需要的射程和威力进一步加大,口径也随之进一步加大。原本装备军属炮兵和独立炮兵部队的155毫米/152毫米榴弹炮成为师属炮兵的主力。此外,战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火炮的普遍自行化。
战后美国人在战后曾经研制过三种大口径自行支援火炮,分别是155毫米的M109、175毫米的M107和203毫米的M110,但最后只有M109大规模装备。为什么?还是前面说到的几个因素的平衡。
首先说射程
以北约大量装备的美国M109为例,目前的M109A6射程已达30公里,而这个射程是目前世界主流的155毫米/152毫米火炮中最短的。超过这个距离的打击,有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有空军的攻击机,陆军自己也有火箭炮。所以,用更大口径火炮实现更远射程的意义不大。
再说威力
目前,155毫米榴弹在最大射程上也能够打穿1.8米厚的岩层,在素混凝土里可炸出1.09米半径漏斗坑。空炸时,89米距离上可完全破坏2层砖墙,89米距离上可以严重破坏砖墙可使1.5层厚砖的砖墙严重开裂可能大部分倒塌;2层厚砖的砖墙倾斜,瓦屋面塌下。对于野战工事或者软目标,威力足够了。对于防护目标来说,155毫米炮弹搞不定的,203毫米效果也好得有限。而在机动性和后勤保障方面,更大口径火炮的缺点就多了。
例如,美军装备过的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在没有炮塔、只带2发炮弹、一大半操作人员不坐在车上的情况下,重量就达到26吨,比全封闭炮塔、备弹28发的M109还重。再加上M110的操作人员要13人,比M109多了一倍还多,可想而知用起来有多麻烦。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榴弹炮更接近战场前沿,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动性。不然过于笨重,不便转移撤退,一旦遭敌方锁定位置,那就很容易遭敌反击,造成损失了。除非己方占绝对优势,压着敌方打,而这种情况是很少的。
所以,做武器既要考虑杀敌,还要考虑不被敌杀,155毫米榴弹炮,大小适中,既有较大的杀伤力,又有较高的机动性,可进可退,符合现代战争要求,自然就成了战场主角了。
话又说回来,美国情况如此,苏联/俄罗斯方面也是一样。苏联在二战后也曾经装备过180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但最后还是152毫米成为主流。因此,155毫米/152毫米是现阶段射程、威力、机动性、保障性综合平衡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是155毫米而不是152毫米成为主流?这个当然就是政治原因了,谁让冷战的结果最后是北约取胜、苏联解体呢……
或许会有人说现在都是高科技了,洲际导弹,巡航导弹还有飞机等等可以进行长途奔袭轰炸,可是这只是震慑力量,毕竟如果到这一步那就是世界大战了,而155mm级别的更适合局部战争,无论何种地形都能有效支援!
所以经过几番论证,可以得知155毫米可以达到局部战争的最佳平衡,完全跟得上战术的任何变化。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