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钗重获新生,年轻人引领传统饰品新潮流
古代玉钗重获新生,年轻人引领传统饰品新潮流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描绘了一幅女子用玉钗固定发髻的美丽画面。玉钗,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的重要饰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优雅,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承。
古代玉钗:文学中的美丽意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玉钗常常被用来描绘女性的美丽与高洁。《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玉钗,如“玉钗斜篸云鬟重”、“玉钗垂枕棱”等诗句,展现了玉钗作为女性饰品的优美形象。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玉钗的装饰功能,更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气质。
玉钗不仅是装饰品,还是古代女子成年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成人礼。在周代的观念中,女子年满十五岁便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15岁时,如果已经许配了人家,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戴发笄,后世遂用“及笄”形容女子到了适婚年龄。
玉钗的工艺与文化内涵
玉钗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开凿、雕刻、琢磨等多个步骤。古代工匠们用精巧的刀具在玉石上进行精细的刻划,将各种纹样刻划得栩栩如生。玉钗的材质多为珍贵的玉石,如和田玉、翡翠等,质地坚硬,色泽优美。每种玉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因此,玉钗的材质选择往往与制作时期和地域有关。
玉钗的纹饰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花纹、云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意义,还融入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愿望。同时,玉钗的纹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趋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玉钗的现代复兴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玉钗再次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在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佩戴玉钗,特别是在汉服文化圈中。在B站做Up主的宛宛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尤其流行“财神妆”,元宝、铜钱等出现在装束和发饰上。“这些融合了现代人的情趣和审美。古代的妆面流行大脑门、光明顶,而现在的年轻人讲求低发际线、头包脸,除了一些特别款式会根据历史资料完全复刻,我们的妆面不会一味求‘古’,在复古基础上加一些时代审美,相映成趣。”
网红博主和传统文化推广机构在推动玉钗复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宛宛说,今年春节期间尤其流行“财神妆”,元宝、铜钱等出现在装束和发饰上。“这些融合了现代人的情趣和审美。古代的妆面流行大脑门、光明顶,而现在的年轻人讲求低发际线、头包脸,除了一些特别款式会根据历史资料完全复刻,我们的妆面不会一味求‘古’,在复古基础上加一些时代审美,相映成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表示,年轻人着汉服、化古风妆,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盼,同时也推动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风雅志趣和美好寓意成为一种新时髦,“年轻人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去理解年味、理解传统,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契合了他们的心理与审美,为年俗注入了现代的新意”。
玉钗,从古代文学中的美丽意象,到现代时尚的搭配新宠,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一件饰品,更是一份文化记忆,一份历史传承。正如郑土有所说,年轻人对玉钗的喜爱,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