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调理脾胃正当时:三款养生粥方助你调理身体
秋季调理脾胃正当时:三款养生粥方助你调理身体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我们的身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状况。因此,秋季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期,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为冬季的储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秋季为何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期?
秋季是四季轮回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然界万物处于收敛状态,人体阳气也逐渐内收。此时,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身的营养供给和能量代谢。秋季养护脾胃,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正气,还能为冬季的储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饮食调养:从食材到食谱
秋季饮食应以温补为主,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秋季天气渐燥,饮食上多主张选择滋阴润燥之品,如山药、梨、黑芝麻、银耳、百合、莲藕、菱角等食物以益胃生津。可做成养生汤粥,如秋梨粥、银耳百合粥等。也可合理适当使用滋阴中药。比如: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地黄等。
此外,还可以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莲子、薏米、芡实、南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增强脾胃功能,还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推荐食疗方
- 山药薏米芡实粥
- 做法: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30克,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白粥中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20分钟左右即可。
- 功效:此粥有健脾益胃之效。其中,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祛湿浊见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 陈皮三仙饮
- 做法:取陈皮10克、焦山楂15克,炒麦芽、炒谷芽各10克,用沸水冲泡,浸泡10分钟,代茶饮,每剂冲2-3次,每日1-2剂。
- 功效:消食除胀、健脾和胃,适用于因过食肉类或面类而出现的腹胀不舒、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
- 白术椒姜炖猪肚
- 做法:准备猪肚1个,用食盐、白酒揉洗干净;100克糯米用水泡透,10克陈皮切成细粒,12克生姜切片,适量胡椒捣碎,25克白术用纱布包好,一起放入猪肚内,加入食盐、料酒,猪肚两端用线扎紧。将猪肚放入炖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1小时左右,至猪肚、糯米烂熟。取出猪肚内容物,将猪肚切片,每日食用2次,可于2日内吃完。
- 功效:本品能补脾益气、温中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喜温、隐痛胀满、大便溏薄之人。
生活习惯和运动调养
除了饮食调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运动也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环节。秋季气温适宜,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每天早晚可各进行一次腹部按摩。具体方法为:仰卧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约20圈。这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秋季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促进身体恢复和能量储备。秋分以后,人的起居要顺应自然做相应的调整,以养“收”气。早卧早起,少熬夜、忌过劳,以免耗伤阴精,保持规律的起居睡眠。
中医外治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秋季可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可温补脾胃,有助于提升脾胃阳气,增强体质和正气。
拔罐通过负压作用,能够疏通经络、健脾和胃、调和气血、驱邪外出。对于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可选择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拔罐,以改善脾胃功能,缓解不适症状。
穴位按摩也是调理脾胃的有效方法。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处,按摩或艾灸此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按摩或艾灸此穴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神阙即肚脐眼,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或热敷神阙穴可温阳散寒、调理脾胃。
秋季调理脾胃,不仅能够改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还能为冬季的储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养护脾胃,迎接一个更加健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