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将溶栓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中国脑梗治疗领跑全球
新药将溶栓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中国脑梗治疗领跑全球
脑梗,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每年都在全球范围内夺走无数生命。然而,就在最近,中国医学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脑梗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两种新型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更有望改变全球脑梗治疗的格局。
突破传统:新型溶栓药物的诞生
瑞替普酶是一种早在1996年就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基因工程改良药。然而,由于阿替普酶的“光环”效应,瑞替普酶在脑梗治疗领域的潜力一直未被充分挖掘。直到2017年,王拥军教授团队决定“唤醒”这种沉睡了20多年的药物。
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发现,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治疗组在90天时获得良好功能预后的比例显著高于阿替普酶组(79.5% vs 70.4%)。更令人惊喜的是,瑞替普酶的使用方法更为简便,不需要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剂量,只需间隔半小时两次静脉注射18毫克的药物。此外,研究团队还优化了药物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替奈普酶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基因工程改良的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在名为“TRACE Ⅱ”的研究中,替奈普酶显示出与阿替普酶相当的安全性和疗效。更值得一提的是,在“TRACE Ⅲ”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功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从4.5小时拓宽至24小时。这一突破意义重大,因为据统计,约有67%至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替奈普酶的这一特性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有望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创新不止:急诊卒中单元的诞生
除了在药物研发上取得突破,北京天坛医院还独创了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急诊卒中单元”。这个仅32平方米的空间,却凝聚了中国医疗创新的智慧。在这个单元里,传统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关键环节被高度集中,大大缩短了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单元内配备了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还有一台自主研发的低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场强仅有0.23特斯拉,使用220V家用电源,患者无需去除随身金属物品即可进行检查。通过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可以在短短1分半钟内完成头部影像的快速分析评估,精准定位关键的“半暗带”区域,为及时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引领未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这些突破,不仅为脑梗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标志着中国在脑梗治疗领域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的发表,不仅展示了中国医疗科研的实力,更为全球脑梗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这些新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脑梗这一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终将被逐步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