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网创新应用虚拟电厂,智能调度97万千瓦可调节资源
上海电网创新应用虚拟电厂,智能调度97万千瓦可调节资源
今年夏天,上海电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用电高峰考验。在持续高温和极端天气的双重压力下,上海电网最高负荷创下4030.2万千瓦的历史新纪录,较2022年增长5.87%。面对如此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国网上海电力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虚拟电厂技术的应用。
什么是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发电厂,而是一种新型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将分布式电源、储能、可调负荷等多种分布式资源进行聚合和协同优化。虚拟电厂既可以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调峰,又可以作为“负电厂”加大负荷消纳配合系统填谷,从而实现对电力供需的智能调度。
上海电力供需现状
上海作为国内区域负荷密度最高、负荷峰谷差最大的城市之一,今年夏季的电力供需形势尤为严峻。根据预测,上海今夏最高用电负荷可达4150万千瓦,较历史记录增长9.01%。而上海电网最大可调出力为2270万千瓦,计划受电1611万千瓦,考虑预留旋备108万千瓦后,最大供应能力为3773万千瓦。这意味着,在极端高温天气下,电力缺口可能高达377万千瓦。
虚拟电厂在上海的应用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网上海电力积极推进虚拟电厂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已培育虚拟电厂24家,完成资源接入1678户,申报可调节容量97万千瓦。这些虚拟电厂通过智能调度和控制,实现了对分布式能源和负荷的优化分配,有效缓解了用电紧张状况。
案例分析:充电设施集群的精细化管理
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为例,虚拟电厂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对充电负荷的有效调控。首先,通过标签化方式对充电设施进行入库管理,记录充电站类型、容量、充电桩数量等信息。其次,基于负荷预测模型,建立动态可调资源池,考虑季节、天气、节假日等因素对充电需求的影响。最后,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对充电负荷的实时调控,在用电高峰时段降低充电功率,而在用电低谷时段则鼓励充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的效果。
以深圳为例,当地有1.8万根充电桩接入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可以随时响应电网调度。在用电高峰时段,虚拟电厂平台会发出指令,调整充电桩的充电功率。例如,某能源数字化公司通过虚拟电厂系统,向正在充电的车主发出降低功率的请求,虽然充电时间会增加30分钟,但每度电可以享受5折优惠。这种灵活的调度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电网压力,也为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展望未来
虚拟电厂作为智慧能源管理的新模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电力系统。它不仅有效提升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虚拟电厂必将在未来的能源系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