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周第二大青铜器大克鼎:290字铭文揭示周朝秘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周第二大青铜器大克鼎:290字铭文揭示周朝秘史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3083535&from=kuaibao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42927
3.
https://m.thepaper.cn/wifiKey_detail.jsp?contid=13142805&from=wifiKey
4.
https://www.nju.edu.cn/info/1056/365841.htm
5.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5%A4%A7%E5%85%8B%E9%BC%8E%E9%8A%98%E6%96%87
6.
http://wwj.baoji.gov.cn/col1892/col17273/202412/t20241223_904707.html
7.
http://m.baojinews.com/web/news/content/136166
8.
https://shufa.pku.edu.cn/ldsf/1378734.htm
9.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RI00004029
10.
https://www.bjsfcx.com/cultrue/11896.html
11.
http://www.eeo.com.cn/2024/0331/648756.shtml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一件巨大的青铜鼎静静地矗立在展柜中,它就是被誉为“镇馆之宝”的西周大克鼎。这件跨越千年的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大克鼎以其精美的雕工和丰富的铭文,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目光,成为上海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

01

大克鼎的前世今生

大克鼎出土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地点是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它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是仅次于大盂鼎的第二大西周青铜器。大克鼎与小克鼎原为一套,共8件,现散落世界各地。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的器物,距今约2800年。大克鼎出土后被潘祖荫收藏,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潘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大克鼎。1951年,潘达于将大克鼎无偿捐赠给国家,现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2

艺术特色与铭文价值

大克鼎的造型端庄稳重,采用了大量变形纹饰。耳旁的龙纹与西周早期不同,颈部的兽面纹脸部轮廓变为线条,仅留眼睛可辨,称为“变形兽面纹”。腹部的波曲纹极具节奏感与韵律感,又称环带纹。大克鼎腹内壁铸有290字铭文,字体畅达,笔划圆润。铭文内容分为两段:首段记载了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赞誉,因其功绩,周王任命其孙克担任膳夫,负责出传王命;次段记载了周天子对克官职的册命和赏赐,克接受任命和赏赐,于是铸造此鼎歌颂周天子的美德,同时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03

传奇故事

大克鼎的传奇故事始于它的出土。1890年,这件珍贵的青铜器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被发现。随后,它被清朝著名的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和藏书家潘祖荫收藏。潘祖荫去世后,他的弟弟潘祖年将大克鼎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大克鼎等珍宝费尽全力,特别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达于女士决定无偿捐赠大克鼎和另一件国宝大盂鼎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克鼎从此成为了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04

文化意义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艺术博物馆,收藏文物近102万件。馆内设有十个艺术陈列专馆,其中青铜器陈列尤为著名。大克鼎是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见证了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大克鼎不仅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件跨越千年的青铜器,经历了战乱与和平,最终在上海博物馆安家落户。大克鼎以其精美的雕工和丰富的铭文,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目光。快来一起探索这件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