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仕途受阻,真的是因为太老实了吗?
赵云仕途受阻,真的是因为太老实了吗?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他以忠勇仁义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但为何在其仕途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呢?有人认为是因为赵云的性格太过谦逊,不喜争功,这种性格特点在当时英雄辈出的时代限制了他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战略定位和时局变迁所致。那么,赵云仕途受阻,究竟是因为什么?
忠勇无双,却始终未获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备被迫率军撤退,在长坂坡,刘备的部队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局势异常危急。赵云在混乱中发现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失踪,然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冲入曹军,寻找主母和幼主,在敌阵中,赵云七进七出,最终将刘禅救出,并保护甘夫人安全返回。赵云的勇敢举动使得爱才的曹操十分震惊,并下令不许放箭射杀赵云,还称其为“虎将”。刘备见到赵云安然归来,感动得热泪盈眶,称赞他为“子龙一身是胆”。
然而,赵云的忠勇和卓越战功并未改变他在刘备麾下的地位,即便在长坂坡这样的关键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赵云依旧只是“杂号将军”。这种局面不仅让外人感到疑惑,甚至赵云自己也未能完全理解刘备的用意。
性格因素:正直谦逊,不慕名利
赵云正直、谦逊、不慕名利的性格特点,虽然赢得了刘备的赞赏,但可能也让他失去了与其他将领竞争的机会。例如,在夺取桂阳郡后,原太守赵范提议将貌美如花的嫂子许配给赵云,赵云严词拒绝,认为既已结拜,兄嫂即为己嫂,不能做违背人伦之事。还有一次,赵云随刘备平定益州,有人建议将成都田宅财物赏赐诸将,赵云反对道:“益州刚经战乱,现在当与民休养生息,让百姓过上好生活应是要务,应将财物归还百姓。”并举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劝谏刘备天下未定,未到享乐之时。赵云过于正直的品性,使得他在军政界难以有更高的升迁机会。
战略定位:后勤角色限制军事才能发挥
赵云在蜀汉军队中的角色更多是护卫和后勤,而非前线主将。例如,刘备入西川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主要负责营防御和治安,即主将外出时处理后方军务的大将。这显然未能使有志在千里的赵云满意,乱世之中,英雄本当立于战场。赵云虽志在前线,但只能留守后方,虽不在乎高官厚禄,却渴望杀敌报国的机会。赵云未能像五虎上将中的其他四位一样封侯拜将。
时局变迁:人才辈出,竞争激烈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竞争激烈。赵云虽然勇猛,但在关羽、张飞、马超等名将的光芒下,可能显得不够突出。此外,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赵云年事已高,难以承担重任。若当时赵云守荆州,或许悲剧可免。刘备称王后,封了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和后将军黄忠,赵云仅为杂号将军翊军将军。
政治因素:直言进谏,复杂环境
赵云的正直性格可能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他直言进谏,如劝刘备先攻曹魏再攻东吴,这种直言可能让刘备感到不悦。刘备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后,将赵云唤至身边,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至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赵云泪流满面,发誓保护刘禅。赵云未被封高官非因刘备不信任,刘备非常信任赵云,将家小都托给他,赵云也不负所托,终生效忠。
结语:真正的英雄
赵云仕途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性格特点、战略定位、时局变迁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尽管他未能在刘备手下获得高官厚禄,但他的忠诚和贡献却无可替代。赵云的忠诚和勇猛,不仅在三国时期闪耀光芒,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他们的武艺和战功,更在于他们的忠诚和信念。常山赵子龙的忠诚和勇猛,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理想和信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