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和松江区:宅基地改革的创新实践
湄潭县和松江区:宅基地改革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贵州省湄潭县和上海市松江区在宅基地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湄潭县:创新“收、分、退、转”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
湄潭县地处黔北高原,素有“云贵小江南”美誉。近年来,该县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推出“收、分、退、转”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
“收”即由村集体或合作社统一收回农户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进行集中管理。湄潭县通过成立村级合作社,对长期无人居住或废弃的宅基地进行回收,为后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分”则是将收回的宅基地和农房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地理位置、房屋状况等因素,将收回的资源分为可直接利用、需改造利用和不具备利用条件三类,为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退”是指鼓励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湄潭县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给予合理补偿,既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又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转”则是推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湄潭县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在一定条件下将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户或经营主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收、分、退、转”模式,湄潭县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据统计,该县已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1200余宗,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500万元。
松江区:完善政策扶持,探索宅基地治理新路径
与湄潭县不同,上海市松江区作为超大城市郊区,面临着人口外流、宅基地闲置率高、违法搭建频发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松江区积极探索宅基地治理新路径。
松江区人大代表胡喜喜在深入调研后发现,该区农村宅基地建房存在新建不许、翻建太难、修缮过繁等问题,导致违法搭建、“长高长胖”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农村宅基地房屋空置率较高,利用农民自建房从事经营活动且未办理营业执照许可证的问题普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为破解这些难题,松江区从政策扶持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摸排工作分类施策,探索依法拆除、无偿收回、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综合利用等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明确村民自建房具体管理机构以及审批、规划、质量安全等具体责任人员,督促产权人和使用人履行房屋使用安全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新修订的《上海市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办法》也为松江区的宅基地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该办法通过简化住所登记材料、降低住所使用和登记成本等措施,为农村宅基地的合理利用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湄潭县和松江区的宅基地改革实践,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湄潭县的“收、分、退、转”模式,为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松江区则通过完善政策扶持和加强安全管理,探索出一条适合超大城市郊区的宅基地治理新路。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一方面,要继续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宅基地改革与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