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场所禁烟七年: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带来正向经济收益
上海公共场所禁烟七年: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带来正向经济收益
近日,演员徐娇在长沙餐厅劝阻吸烟的事件引发热议。她在就餐时遇到一名男士吸烟,尽管餐厅内没有明确的禁烟标志,但徐娇还是礼貌地提醒对方。然而,这位男士不仅不听劝阻,还态度恶劣地回应:“我把这支抽完。”更令人气愤的是,当徐娇试图拍视频留证时,该男士竟然抢走她的手机,并将烟头扔进了她的饭碗里。
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榜,引发了公众对室内公共场所吸烟问题的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表示,在室内公共场所苦二手烟久矣,“室内抽烟就算没有明文规定的地区,也应当有基本礼貌”“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强迫身边的人抽二手烟”。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在没有张贴禁止吸烟标志的场合中,为什么不能抽烟?”
事实上,早在2011年3月,原卫生部公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就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饭店、宾馆等场所作为室内公共场所,理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然而,现实情况是,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屡禁不止,不仅严重影响了公众健康,还容易引发矛盾冲突。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的城市之一,自2017年3月修订控烟条例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最新研究,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七年来,吸烟率显著下降2.2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了8.4%。这一成果不仅改善了公共健康和空气质量,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正向经济收益。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涵盖了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健康等方面的信息。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通过比较上海市与其他对照组(如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在禁烟政策实施前后的吸烟率变化,来评估无烟立法的实际效果。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无烟立法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男性群体的吸烟率下降幅度大于女性群体;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吸烟率降幅较大;未婚人群的吸烟率下降最为显著;年轻人群体的戒烟意愿也更强。这些结果表明,无烟立法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在吸烟意识较强、社会支持度较高的人群中,无烟立法的效果更为突出。
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预测显示,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全面无烟立法,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04%至0.07%。这一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健康效益提升、医疗费用节省以及人力资本提升。具体来说,减少吸烟归因患病和死亡可以带来人力资本提升,同时减少吸烟归因患病还能节省大量医疗费用,为社会带来更多投资与资本积累。
上海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自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生效实施以来,经过两次修订,上海不仅实现了室内全面禁烟,还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全市持续加强控烟监管执法力度,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向好,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2010年的37.5%下降至12.4%,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1%。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7个百分点至19.2%,连续13年呈持续下降趋势,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上海还创新性地推出了“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并发布统一的控烟标识系统,包括禁烟标识和吸烟点标识及引导标识。此外,上海还推出了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室外吸烟行为。
尽管上海等地的控烟成效显著,但全国范围内控烟立法仍面临一些挑战。截至2024年5月,我国仅有24个省份出台省级控烟相关法规,254个城市出台市级控烟相关法规。由于各地制订法规标准不一致,导致禁烟范围、执法标准和处罚措施存在差异,影响了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陈猛建议,应尽快完善立法,制定一部专门的全国性控烟法律法规,统一各地的禁烟标准和执法尺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控烟效果,还能为各地执法提供明确依据,减少执行难度。
控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上海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立法、执法和社会倡导多管齐下,可以有效降低吸烟率,改善公共健康状况,同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借鉴上海模式,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控烟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