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临海古城墙,揭秘江南长城之美
打卡临海古城墙,揭秘江南长城之美
临海古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是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一处著名历史遗迹。这座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古城墙,经过历代扩建和修缮,至今仍保存完好,被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登上揽胜门,沿着北固山蜿蜒而行,直至烟霞阁,你可以俯瞰灵江,感受这座千年古城墙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临海古城墙还兼具御敌和防洪的双重功能,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璀璨瑰宝。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摄影发烧友,都不容错过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江南长城之旅。
千年沧桑:古城墙的历史沿革
临海古城墙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公元257年,孙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这是台州建郡之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大固山麓为临海县治治所,自此成为历代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唐武德五年(622年),设置台州,台州以天台山而得名,下辖临海县,是为台州之名之始。1993年以前,台州的地区行署驻地均在临海。1993年,台州撤区设市,改治椒江。设置县级临海市,由地级台州市代管。
台州府城墙平面大致为方形,总周长约6287米。城墙总体沿东北至西南方向延展,高7米,设有4座城门、瓮城和8座马面。其布局利用了地形优势,北侧沿北固山山脊延伸至灵江东岸,西至巾山西麓,形成了后靠北固山、前临灵江的防御体系,其中北部段因依山而建,地势最为险峻。西、南两面临江,长度合计2370米,东面城墙长1615米于1956年被拆除,而北面城墙长2300米,位于山脊线上,并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原有墙基重建。
台州府城墙的城墙最初在东晋时期建立,并在唐代进行了扩建,到了宋代时期定型,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王钱俶决定摧毁各地城墙以示对宋朝的忠诚,包括临海古城在内的十三州城墙也在此列。但因临海城墙在灵江段具有防洪功能,因此被保留下来。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对城墙进行了重修,采用砖石包砌技术,并使用糯米或灰浆作为粘合剂,使得城墙更加坚固,同时提升了防洪能力。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知州钱暄为了满足军事防御和防洪的需求,调整了城墙的位置,使之退至东湖内侧。自此,台州府城的城墙及其建筑风格逐渐定型。宋代的台州府城呈现出独特的子母双城结构,其中子城在东、南、西三面各设有城门,分别命名为顺政门、谯门、迎春门。北宋时期著名的东山阁,即现在的古寿楼台位于西门街上。随着时间的演变,两山两水的布局、环城的城墙、不规则的城池轮廓及棋盘式街巷格局得以保留,使台州府城墙整体上保持了宋代的风貌。
明代名将戚继光在临海驻守八年期间,联同知府谭纶对台州府城墙进行加高加厚改造,以增强对倭寇的防御力。他们还创新建造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显著提升了城墙的防御功能,塑造了城墙的现有形态。戚继光后被调至北方负责长城防务,将在临海的建筑和防御经验带至北方,应用于长城的修建和强化中。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等地的长城都体现了戚继光的影响。因此,台州府城墙被誉为北京明长城的前身和参考模板。
其瓮城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城墙的修建和加固,采用了适应防洪的独特构造,如特殊的马面设计、城门的“天窗”结构、增加捍城与护城等技术。在设计和修筑上,将瓮城构建成弧形,尤其是将面向水的“马面”设计为半圆形,而另一侧则保持方形。这种设计在全国的古城墙中是唯一的例子。马面结构原本用于扩大防守范围,后来经过改良,迎水面被设计成弧形或斜形以减轻水流冲击,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临海的地理位置因其险要与雄伟,赋予了极高的军事地理价值。明代临海学者王士性曾评价台州城地势之险,西南两面临江,西北高峭如天壁,仅东南略显平坦,且有湖濠防御,难以攻克。据民国时期《台州府志》记载,从唐至清的冷兵器时代,台州城经历15次战争,多数以守方胜利结束。
台州府城墙不仅在军事上有着显著作用,更重要的是其防洪功能。由于地处灵江入海处,台州府城常受洪水威胁。历史上多次大水灾,如南宋和清代的洪灾,都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城墙沿江段的朝天门和瓮城,尤其在台风和雨季期间,起到了关键的“防洪堤”作用。
2016年5月,在台州府城墙,镇宁门的瓮城部分发生了塌方,影响范围大约10米宽,五六米高。塌方后,城墙的砖石形成了斜坡,暴露了内部的夯土结构。城墙上的石匾仍保留“宁”字,而“镇”字已落地。塌方范围相对较小,预期修复工作能较好地恢复城墙的原始面貌。2019年8月10日凌晨,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台州登陆,导致当地发生严重涝灾,台州府城墙墙根遭受淹没;因有城墙的保护,城内的建筑并未倒塌。
早在1990年,临海市政府已有提议将台州府城墙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初步研究。1994年,临海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1995年8月,临海市举办了一场旨在修复古城墙的动员大会,鼓励市民参与到“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的活动中。1995年其,开始实行城墙的修缮,至2000年10月完成。
1997年8月29日,台州府城墙被指定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台州府城墙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为台州府城墙的保护成立了专门的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2006年,南京、西安等城市开始联合申报“中国明清城墙”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8月,临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正式启动申遗程序,计划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组合,向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提交申报。
台州市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该条约成为台州市首次以立法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也是继两部其他条例后制定的第三部条例。该条例特别将每年的5月10日定为“台州府城墙保护日”,这一设定是为了纪念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4月27日(公历5月10日)戚家军在台州府城外花街之战中大败倭寇的历史事件,以此表彰戚家军在抗倭斗争中的英勇表现。
在2020年代,市政府投入了近6000万元进行台州府城墙的修缮工作,并且修订了《台州
独具匠心:古城墙的建筑特色
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余米,现存4730米,其构造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城墙高7米,设有4座城门、瓮城和8座马面。城墙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双层空心敌台:这是戚继光在台州府城墙上的创新建筑。敌台内部空间大,便于驻兵、防守、瞭望及传递信息,极大地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这种设计后来被应用于北方明长城的修建中。
防洪设计:城墙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还兼具防洪作用。城墙沿江段的朝天门和瓮城,在台风和雨季期间,起到了关键的“防洪堤”作用。
独特的马面设计:城墙的马面设计独特,面向水的“马面”设计为半圆形,而另一侧则保持方形。这种设计在全国的古城墙中是唯一的例子,既扩大了防守范围,又减轻了水流冲击。
城门的“天窗”结构:城墙的城门设计有“天窗”结构,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排水,又增强了城墙的稳固性。
登临揽胜:游览古城墙
游览临海古城墙,最佳的起点是揽胜门。从揽胜门拾级而上,需要攀登198级台阶,才能到达城墙之上。站在揽胜门上,可以俯瞰整个临海古城的美景,感受“湖山一揽”的壮丽景色。
沿着城墙漫步,你会看到戚继光的雕像,这位明代名将曾在这里驻守八年,留下了不朽的功勋。继续前行,你会经过一座座双层空心敌台,这些敌台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也是欣赏古城风光的绝佳位置。
穿过八号敌台,一座高耸的楼阁映入眼帘,这里是白云阁,江南长城东端的制高点。站在白云阁前,可以俯瞰临海城壮丽的城市景观。天气晴朗时,湛蓝的天空与厚重的城墙相映成趣,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城墙的游览全程大约需要2-3小时。漫步于城墙上,可以欣赏到临海古城的全貌,感受千年古城的历史气息。城墙两侧的风景如画,一边是灵江的波光粼粼,另一边是古城的错落有致,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实用信息
- 开放时间:每日07:00-17:00
- 门票:免费
- 交通:可乘坐公交线路熊出没1号(连接临海火车站与兴善门游客中心)或市南站A线(环线设计,途经多个重要站点)到达。
临海古城墙不仅是一段城墙,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临海的千年沧桑,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诉说着戚继光抗倭的英雄事迹。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震撼。登上古城墙,感受江南长城的独特魅力,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风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