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育专家”赵菊英:强迫孩子砸手办,语言侮辱引众怒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6: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育专家”赵菊英:强迫孩子砸手办,语言侮辱引众怒

短视频平台上一位自称的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赵菊英,对家访的小孩采用“霸凌式教育”的相关创作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这种行为被网友锐评为“一场骗子专家和无能家长对中国青年的围剿”。

在短视频平台,赵菊英拥有“赵菊英家庭教育”“赵菊英聊教育”“家访中国”等多个矩阵账号,其中粉丝数最多的账号“家访中国”拥有29.9万关注(截至5月18日)。

在这些账号的主页,可以看到她的个人介绍,“资深”、“一对一”、“天才”等描述和精英形象的个人头像,建构起了一位专业名师的基础形象。作品页是她应家长邀请到全国各地家访的视频,平均每条视频几千上万点赞,十几二十万的粉丝量,总计获赞几十万,而当细看其视频内容,却让人眉头一皱。

这些争议视频中,引起网友讨论最多一个是赵菊英强迫一个男孩用榔头砸烂自己的高达手办。视频中的赵菊英手执戒尺、坐在床上,命令男孩将自己的手办放在地上,一个一个砸烂丢掉。

这个过程还伴随着语言的训斥:“你又不自律,高考完了你妈再给你买好的”、“当你追求物质的时候,你基本就是废物,你是没有灵魂的”、“考不上高中,小伙子,你这一辈子就完了”、“你还能找一个北大清华毕业的姑娘给你当老婆吗?”……种种争议性言论不断,不仅如此,还在男孩的房间装上了监控,警示道“监控给我固定住了,但凡给我动一下就不行。”

另一条视频中,赵菊英坐在一个女孩的书桌前,将她摆满书桌的“谷子”和漫画书挑出来,让女孩把这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全都亲自丢进楼下垃圾桶,并和女孩的妈妈在家里的窗台上“其乐融融”地盯着女孩扔完“垃圾”。语言的说教依旧存在:“一个学霸学习的时候是100%的注意力,而你只有60%”、“在追求梦想的时候,这乱七八糟的都是啥玩意儿”、“肤浅!无知!幼稚!”、“不要让这些过于俗气的书,让你的气质随时间的流淌沉淀下你一生的肤浅无知俗气”……视频中的争议言论依旧贯穿始终。

赵菊英的这些行为被一些网友称为“霸凌式教育”,包括语言凌辱、精神PUA、监控、体罚等,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担忧。比猫一杯之流的“流量假视频”更为可怕的是,这里发布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确确实实有穿着体面的家长信奉赵的“家访”之道,抱着“请神”的心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赵菊英的“成功案例”。

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亦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心理咨询师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予以谴责。

B站UP主“二次元的闫老师”在一期视频中评价道:“我觉得你这样(命令学生砸手办)更是激化了师生的矛盾,让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更没有兴趣……作为老师要是动手打,那肯定是你严重违背师德”“如果老师都是这样教育那些在学习上分心的学生,那可能这样顽皮一些的孩子,他心里积压的这种情绪大了,那可能出更大的事情。”

针对网友们的质疑和反映的问题,当地教育局表示将介入调查,并呼吁广大家长理性看待家庭教育问题,不要盲目跟风或模仿。目前,“赵菊英家庭教育”团队的线上教育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很难继续开展,但仍有支持“霸凌式教育”的网友和家长,在线下,可能还有成千上万个“赵菊英”出没在学习分心的、成绩一般的、不听话的学生家中,对他们进行精神控制和霸凌——“家”变成了“升级版的豫章书院”。

如何彻底结束这场“骗子专家和无能家长对中国青年的围剿”呢?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骗子专家”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无能家长”固守着他们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慈母多败儿”等等。自认为通过体罚或严厉的惩罚手段可以教育出孝顺和听话的孩子,并且过分强调学术成就的重要性,将学习视为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诸如“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的理念更助长了“霸凌式教育”的气焰,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往往会变得困难重重。家长们过于强调自身的权威和控制力,而忽视了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的重要性。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让家长们失去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和需求的机会。

提起“霸凌式教育”,不难联想到《傅雷家书》。傅雷的教育方式被描述为“棍棒式家教”,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严格和惩罚,而不是理解和引导。傅雷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厉,甚至可以说是残酷,这种教育方式给傅聪和傅敏的童年带来了阴影,让他们生活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受毒打的恐惧之中。

波兹曼针对儿童成人化现象提出了“童年的消逝”,电视等现代媒介让儿童过早接触成人世界,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儿童变得早熟,成人变得幼稚,二次元圈子似乎就是“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所共同指涉的领域,正如视频中一句“跟幼儿园大班的一样,这简直就是穿着尿不湿的宝宝”,似乎也刺痛了很多成年人的心,强制孩子砸手办扔谷子的行为让围观者愤怒,不再只是“如果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式共情,而是“当下”情感的共鸣。但这种共鸣是否真的意味着社会精神的衰退?否然。

比起担心孩子们的喜好,教育者强制的戒断干预背后代表的教育理念更为现实,也更为可怖。如今,“无能家长”们一边为互联网文化“侵蚀”孩子们的世界而“寝食难安”,一边与媒介合谋,为成功主义高歌,为“样板化孩子”点赞,将孩子们的“童年”空间进一步压缩框定。适当的保护当然有必要,但过度的介入,背后暴露出的是整个社会在个体价值定义上的无能、理想教育的模板化和人文关怀的缺位。

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而不是控制式的。“霸凌式教育”并不可取,尊重孩子、关爱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理应被倡导。

赵菊英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家庭教育和“霸凌教育”问题的契机。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并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孩子而言,“手办”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或玩具,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陪伴。他们可能会将手办放在自己的书桌上、卧室里或展示柜中,让手办陪伴自己度过每一天。这种对物品替代陪伴的渴望,也在相当程度上源自亲情陪伴的缺失。因而要解决这种问题,在根源上,是家长们要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