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亦敌亦友:苏轼与王安石的复杂关系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3: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亦敌亦友:苏轼与王安石的复杂关系

近日,同济大学崔铭教授在“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中,以《春到江南花自开:苏轼与王安石的相异与相知》为题,深入剖析了苏轼与王安石这对北宋文坛巨匠的复杂关系。崔教授指出,两人之间并非简单的敌友关系,而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恩怨的君子之交。

01

政治上的对手

苏轼与王安石的初次交锋,源于熙宁二年(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当时,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大计。而苏轼则因反对新法,被外放至杭州等地任职。两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使得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敌。

在变法过程中,苏轼多次上书反对,甚至在诗文中讽刺新法。王安石则多次阻挠宋神宗重用苏轼,两人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这种对立不仅源于政治理念的差异,还与两家早年的恩怨有关。苏轼的父亲苏洵曾与王安石在学术上产生争执,这种家族间的矛盾也为两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02

文学上的知音

尽管在政治上针锋相对,但苏轼与王安石在文学上却相互欣赏。王安石对苏轼的才华高度认可,即使在变法最激烈的时期,他也从未在文学上贬低苏轼。据宋人笔记记载,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王安石遇到从黄州来的客人,总会询问苏轼的近况,关心他的文学创作。

苏轼同样对王安石的文学成就表示敬意。他在《王介甫》一诗中写道:“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这种跨越政见的文学相知,展现了两位文坛巨匠的宽广胸襟。

03

金陵相会:一笑泯恩仇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赴汝州途中路过江宁,与退休在此的王安石相会。这次会面成为两人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据史料记载,两人在江宁的钟山进行了多次长谈,气氛融洽。王安石对苏轼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也在书信中提到,与王安石相处“甚适”,并表示“某平生无快意事,然自到金陵,见公之后,平生无此乐也”。

这次会面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苏轼对新法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开始认识到新法的可取之处。他在元祐时期甚至为新法辩护,尤其是对免役法表示支持。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苏轼务实的政治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王安石变法的重新理解。

04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崔铭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友谊或敌对,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互动。在政治上,他们是对手;在文学上,他们是相互欣赏的同行。这种关系不仅反映了个人之间的互动,也映射出了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

“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复杂纽带,既有竞争和对立,也有理解和尊重。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也正是历史人物研究中非常具有魅力的部分。”崔铭教授如是说。

苏轼与王安石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君子之交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在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在文学艺术上相互欣赏,在人生低谷时彼此理解。这种超越了个人恩怨的交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