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理论创新引领矿产勘探,新技术发现两处钨锡矿产地
地质力学理论创新引领矿产勘探,新技术发现两处钨锡矿产地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广西西部地区取得重大地质力学理论突破,为矿产资源勘探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地质力学理论在解释地壳运动方面的有效性,还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
创新理论引领找矿突破
研究团队通过地质力学理论创新,研发了适用于桂西沉积岩覆盖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再分析挖掘和三维可视化新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特征,为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揭示成矿规律,拓展勘查新区域
研究揭示了南盘江-右江盆地尺度的区域伸展构造是锡成矿的有利构造环境,并发现多尺度构造样式的差异控制了平那矿床钨锡的空间分异。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建立了岩浆远端碎屑岩容矿的白云母-石英脉型钨锡矿床断裂及相关褶皱纵张节理控矿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不仅在桂西三叠系碎屑岩中发现了新类型晚白垩世钨锡矿床,还拓展了桂西钨锡勘查的新区域,为同类型构造环境的锡矿勘查提供了重要借鉴。
科技创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引领广西百色平那地区实现“新区域、新类型、新层位”钨锡找矿突破,提交新发现钨锡矿产地2处,新增潜在经济价值35亿元。这一突破打破了广西以往在桂西地区重点寻找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认识,启发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地勘队伍向隐伏岩体有关的高温热液矿床勘查的新思路。
理论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研究还提出了氧化剂不是锡石沉淀的必要条件的新认识,并定量揭示高产热花岗岩的放射性热促进钨、锡自硅酸盐熔体向热液的扩散总量增加17~95%,提高钨、锡成矿的概率。此外,研发了沉积岩覆盖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再分析挖掘和三维可视化新技术,建立了右江盆地钨锡沉积岩覆盖区钨锡勘查地球化学标志。
广泛应用前景可期
地质力学理论的创新不仅在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等其他领域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地质力学层定量划分方法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构建地质力学层指标,可以有效指导超深层油气甜点层段的优选,为能源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仅展示了地质力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也为中国地质学界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重要地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质力学理论必将在国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