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查果拉官兵为日喀则军分区政委王电强立了三张“军令状”
1983年,查果拉官兵为日喀则军分区政委王电强立了三张“军令状”
1983年9月,日喀则军分区政委王电强第二次登上查果拉哨所。当丁嘎连队观察哨的哨兵发现王政委乘坐的小车到来时,立刻欢呼起来:“好消息,王政委来了!”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查果拉各班。
王电强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听取查果拉边防队干部们的汇报。干部们展示了三张“军令状”:
第一张军令状是指导员苏海河立的,上面写着:“向周文均学习,不重新树起查果拉雪山红旗,我决不离开边防队。首先刹住开小灶歪风!”
第二张军令状由副连长蒋海发立下:“征服生命禁区,固守边防前哨,不振兴查果拉,我决不下山!”
第三张军令状则是司务长吴绍垠立的:“向老查果拉战士学习,大公无私,杜绝主副食外流,保证山上山下,每顿三菜一汤。”
看到这三张军令状和三位年轻干部庄严热情的精神面貌,王电强深受鼓舞。他感叹道:“有这样的年轻一代,查果拉哨所振兴有望了!”
苏海河汇报说,连队召开了党员大会和军人大会,作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号召全体官兵发扬查果拉精神,振兴查果拉。同时,连队还办了三件实事:一是干部带头交出所有小锅小炉和主副食品,消灭小灶;二是设计并修建温室;三是挖两个菜窖储存蔬菜过冬。
王电强在听取汇报后,驱车前往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前哨,决定在这里住上几天。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对来人是平等的。不管你是战士还是政委,都给你享受严重缺氧,喘气困难、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高原待遇”。王电强当时已年过半百,呼吸就更困难,睡觉、吃饭成了两道难关。走路,走两步就气喘吁吁;找干部战士谈心,谈不到半小时就全身冒虚汗。他这个曾经徒步进藏,和雪域高原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人,也必须忍受着这“生命禁区”的折磨,坚持工作。
他发现原来的饭堂年久失修,窗户玻璃破碎,四面透风。一个加强排在里面就餐,显得饭堂又大又空又冷。饭菜吃不到几口就凉了,甚至结冰了。王电强勉强吃了几口饭菜,胃病就发作了。他发现战士们也普遍闹胃病,有的战士面黄肌瘦。他意识到,作为政委,不上哨所来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就无法真正体会到战士的疾苦。
王电强带领官兵们改建饭堂,用三合板隔开,安装玻璃,糊纸保暖。他还叫尹加松副科长带回红外线汽油炉、高压锅等物品。经过几天的辛勤劳动,破旧的大饭堂变成了温暖的小饭堂。战士们高兴地说:“现在饭堂暖和了,吃饭也能吃上热饭热菜了。”
深夜,窗外雪花纷飞。王电强躺在木板小床上,胸闷,头晕,睡不着。他翻开《毛泽东选集》,重温《实践论》。是啊,你不吃梨子,怎知道梨子的滋味?你不与查果拉战士同吃,怎知饭菜冰凉?你不上这海拔五千三百米的雪山顶上来睡小木床,怎知什么叫奇寒缺氧?
天亮前的查果拉是最冷的。王电强悄悄起来,迎着风雪,艰难地走向山顶阵地观察哨。不到三百米的盘山小路,他竟走了四十分钟。他发现战士们住在透风的木板帐篷里,盆里的水已冻成冰块,战士们冻得缩成一团!他为战士们掖了掖被子,轻轻关上帐篷门,向最高的哨岗走去。
哨岗上,立着一个浑身冰雪的哨兵。他早已发现是政委来查铺、查哨,心里感到暖烘烘的。仿佛上山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分区的首长和战友突然和他站在一起!他向政委敬了个礼,激动地问:“首长,这么冷,这么大的风雪,你怎么上山来了……?”
王电强的眼睛湿润了!多可爱的战士!他在风雪严寒里为祖国站岗,不叫冷,不叫苦,却关心着前来查哨的人。王电强为哨兵拂去军帽上的雪花,轻轻拍了拍他的肩,用眼睛注视着他,心里默默地说:“向你致敬,我的战友,我的兄弟!”
第二天,王电强向军分区后勤部要棉帐篷,但对方回答说没有。他急了,直接打电话给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经过协调,第三天,棉帐篷就拉到了查果拉山上。这个棉帐篷就像火车上的硬卧,宽一点,里面的床是纲丝弹簧。战士们围着它看呀,摸呀,脸上乐开了花。经过努力,棉帐篷终于在山顶上架好,仿佛一座温暖的“绿色宫殿”从天而降!
当天晚上,站岗的哨兵下岗归来,走进棉帐篷,仿佛投进了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感到,温暖着他们心的,是王政委对战士赤诚的爱。
王电强回到日喀则军分区,感慨地说:“如果不上查果拉山顶与战士同吃同住,就不知道雪山哨兵的冷暖。”
本文原文来自《解放军报》,作者杨星火,1985年8月6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