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背后的脑科学:70%中国青少年受影响,这样做能破解
手机成瘾背后的脑科学:70%中国青少年受影响,这样做能破解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这已成为许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最新研究显示,全球约有60%的青少年存在手机依赖问题,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如何破解孩子手机成瘾的难题,成为摆在每位家长面前的必修课。
从脑科学看手机成瘾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与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佩里的对谈实录《你经历了什么》一书中,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孩子手机成瘾,真不是因为贪玩。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先进入“爬虫脑”(脑干),再到达“智能脑”(大脑皮质)。而“爬虫脑”是最原始、最容易被刺激的部分。对于缺乏健康奖赏方式的孩子,他们更容易通过短视频、电子游戏等获得即时满足感,从而导致上瘾。
失衡的大脑更容易上瘾
当大脑失衡时,人的本能会驱使我们尽快恢复平衡和平静。这个过程叫做“自我调节”,一旦调节成功,大脑的奖励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出令人欣喜愉悦的多巴胺。用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就是装满我们的“奖赏桶”。只有我们的“奖赏”到达一定的位置,大脑才能感受到平衡和放松。
对于所有人来说,大脑失衡其实是非常难受的状态。这时候,人的本能就会被启动,迫不及待地让大脑尽快恢复平衡和平静。这个过程叫做「自我调节」,一旦调节成功,回到了平衡状态,大脑的奖励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出令人欣喜愉悦的多巴胺。
我们每天都在想办法装满这个奖赏桶,区别就在于,你犒劳自己的「奖赏」到底是什么。
脑科学研究就发现,那些从小处于积极的亲子关系,在稳定的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早已经发展出更强、更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他们更喜欢用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奖赏自己。
比如遇到烦心事了找父母朋友聊一聊,遭遇困难了找到队友一起合作解决。
■还是《小欢喜》中的案例,治愈英子的是能为她提供积极关系体验的刘静阿姨
而那些从小经常有创伤体验,遭遇过糟糕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的人,他们的应激系统在不停的强烈刺激中已经变得非常难以平静,更可能用不健康的强刺激来奖赏自己。
比如每几秒就带来强烈多巴胺的短视频。
在算法的加持下越刷越爱看,刷到最后每一个视频都是无比对味的,而这种愉悦的感觉正好让他们摆脱糟糕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暂时躲进一个没人指责的安全环境里,悄悄用短视频的声光刺激来犒赏自己。
再比如更严重的酒精毒品。
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平静,感受强有力的多巴胺。而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时候会让身体释放出自身止痛剂「阿片类物质」,脱离了外部世界,在心理上跳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那里才是安全、自由、可控制的。
但问题在于,短视频、电子游戏、社交媒体和毒品不健康的奖赏方式带来的多巴胺和喜悦感,会一点点衰退,越来越短暂。
为了继续获得强烈的愉悦感,他们就会越来越上瘾。
遗憾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开始对电子产品上瘾,第一反应一定是责骂、惩罚和孤立,但这一定会引起大脑更强烈的失衡,带来更大的痛苦。
为了逃避惩罚和痛苦带来的绝望,他们的上瘾会更严重,进一步导致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的破裂。
「这个毁灭螺旋会一直持续下去」。
因此研究就发现,对于自我调节能力良好、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拥有健康奖赏方式的人,毒品和电子产品会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上瘾。
正如前段时间来分享的,他曾经也下载了风靡的电子游戏,但玩的第一次就觉得太无聊,当时就卸载了。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来自于他的家庭、丰富爱好和课外活动,已经为大脑给足了健康的奖赏,获得了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全不需要从不健康的渠道来犒劳大脑。
「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感,能够有效抵制成瘾行为的诱惑」。
家庭里的“关系贫困”
为什么上瘾的孩子这么多,连同大人也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在《你经历了什么》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能总结当下的概念:关系贫困。互联网极大拓展了一个人的社交圈,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正在失去真正连接彼此的线下生活。
「我们真正‘看见‘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我们和别人接触交谈,但没有真正在倾听对方,没有和对方在一起」。就连一个个小家庭里,昔日一家人围坐一起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人面前一部手机,沉默着吃完一顿仿佛时空交错的饭。
牛津大学的项飙教授也提到过一个「附近的消失」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后,几乎所有交易都可以在手机上迅速完成,即刻性越来越强,「附近」就消失了。我们不
科学育儿的应对之道
面对孩子手机成瘾的挑战,科学育儿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设定规则与限制
为孩子设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上限,并严格执行。同时,使用家长控制功能过滤不良信息,规定在某些场合(如餐桌、床边)不得使用手机。
丰富孩子的现实生活
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艺术创作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组织家庭游戏、户外活动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教育与引导
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的利弊,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家长自身要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为孩子树立榜样。
建立奖惩机制
当孩子达到合理使用手机的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果孩子违规使用手机,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媒介素养教育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等媒介。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规则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
成功案例:从对抗到理解
一位初二学生的母亲曾向专家求助,她的孩子每天熬夜玩手机到凌晨三四点,白天下午才起床,只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很少。即使好好地跟他谈,也没有用。即使断电,孩子也会自己偷偷打开。他对学习没有兴趣,内心非常厌学。
专家建议这位母亲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强制管控。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引导,这位母亲逐渐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她开始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鼓励他参与家庭活动,并为他报名参加了他感兴趣的篮球课程。
几个月后,这位母亲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明显减少,开始主动参与家庭讨论,甚至对学习也重新燃起了兴趣。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学育儿的关键在于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管控。
破解孩子手机成瘾的难题,需要家长具备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通过设定合理规则、丰富孩子的生活、加强亲子沟通、培养媒介素养等手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预防和克服手机成瘾问题。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个性化的引导策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