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联手腾讯AI,创新演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海自然博物馆联手腾讯AI,创新演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腾讯AI联手打造的“用AI唤醒地球精灵”数字展示项目,通过AI技术“复活”长须鲸、白鱀豚和猛犸象等珍稀生物标本,让观众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生物世界,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该项目不仅丰富了科普教育模式,还提高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项目创新:AI与VR的完美结合
在这个项目中,AI技术与VR设备的结合是最大的亮点。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和还原珍稀动物的形态特征,再通过VR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栩栩如生的3D模型。观众只需戴上VR头显,就能“穿越”到这些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例如,当观众站在长须鲸的标本前时,AI系统会自动触发VR体验,将观众“带入”深海,感受长须鲸在海洋中自由游弋的壮观景象。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观众获得了直观的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育价值:从体验到认知的转变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李文瑜教授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然而,研究也发现高临场感的体验可能会产生负面学习效果。这是因为高度的临场感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体验上,而忽视了学习内容本身。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项目巧妙地避开了这一问题。通过将AI识别与VR体验相结合,项目在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还注重知识的传递。例如,在观察白鱀豚时,VR系统会同步展示其生存环境、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生存威胁等信息。这种设计既满足了观众对新奇体验的需求,又确保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社会影响:从博物馆到社会的延伸
该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在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的评选中,该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和教育价值脱颖而出,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正如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所说,这样的精品项目需要在科学性、创新性、认可度、传播度和持续性五个维度上表现突出。该项目不仅满足了这些要求,还为未来的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展望:AI助力博物馆教育创新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正如童祁在文章中所指出的,人工智能可以为博物馆带来更高效和创新的服务。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基于AI的个性化导览服务、智能互动展览以及跨语言的虚拟讲解员。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腾讯AI的合作项目,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无限可能,也为未来的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创新项目将成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