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妈祖信仰:从民间走向世界的文化瑰宝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3: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妈祖信仰:从民间走向世界的文化瑰宝

妈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因聪慧、善良和多次救助海难而被后人尊崇为海上保护神。妈祖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信仰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其发展历程和传播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01

从民间信仰到国家正祀

妈祖信仰始于宋代的福建莆田湄洲岛。据南宋文人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妈祖原是湄洲小屿的“里中巫”,生前被定格为一位“以巫祝为事”的“里中巫”,死后,乡人为她设立了“神女祠”。在妈祖信仰传播初期,主要信众是当地百姓,莆田当地的文人将民众眼里具有法力的女巫进行神化,把妈祖改造成龙女形象,迎合了当时流行的龙王信仰,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妈祖信仰的传播。

妈祖信仰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神格也从湄洲屿的孤岛小神上升为具有护航、降雨功能的水神。由于民众信仰的需要,妈祖生前是“巫女”“龙女”的出身不够正统,因此,崇信的人需要将妈祖构建成一个既能让民众供奉,又能得到统治阶级关注的形象。最早将妈祖身份从“巫女”“龙女”改造为官宦之女的是莆田进士黄渊,在他的著作《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中记载:“赫赫公家,有齐季女。”因此,后人将妈祖视为“莆田九牧”之后。南宋文人程端学将妈祖“官家小姐”的说法进行加工,将其描写成莆田都巡检的后代,且有父母兄妹,增添了妈祖身世的真实性。

元代统治者崇奉佛教,为使妈祖信仰为统治阶层所接受,妈祖身世开始与南海观音联系起来。黄渊最早提出妈祖为“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而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天妃娘娘经》中也有记载:“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得妃。”此说法强调了妈祖与南海观音的关系,带有鲜明的佛教神话色彩。

到了明初,皇帝崇道,多好方术,加之道教的造神运动,妈祖的传说被汇编成书,其身世受到道教的改造,被道教收入正统道藏。《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静》中将妈祖描写成妙行玉女转世,奉太上老君之命降生人世,普济救民,使妈祖身世弥漫着浓郁的道教气息。清初邱人龙所著《天妃显圣录》中对妈祖诞生、生平、显灵与神通的描述皆与道教相关。自《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静》问世之后,与佛教推行的《天妃娘娘经》互为抗衡,佛道二教对于妈祖信仰之争可见一斑。

在妈祖信仰的肇始阶段,妈祖的身份为闽地女巫,而后至元代,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文人将妈祖的出身进行修饰,给予妈祖官家小姐的身份。因此在早期妈祖造像中,妈祖的身份需符合当时森严的服制等级制度,所穿服饰大多以民间妇女服饰为主。而自妈祖被封为夫人、天妃,最后飞升至天后,其服饰造型有所变化,造像中的首服主要为冕冠类,穿服蟒袍、龙袍,周身装饰相较于早期也更加华丽。

02

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

妈祖文化,肇始于对一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纪念。据宋代文献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在莆田出世。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善舟楫,扶危助困、济世救人,常在海上拯溺救难,深受乡民爱戴,人称神女、龙女。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因救助海难而遇难。乡人感其恩德,在湄洲屿上修建庙宇祭祀,尊称其为“妈祖”。

从宋高宗首次赐封妈祖“灵惠夫人”起,历朝皇帝共褒封妈祖36次,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冠绝古今。

明代航海家郑和敬奉妈祖为航海保护神。明宣德六年(1431年),他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重修长乐南山天妃行宫,撰写《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文,详尽记述其六下西洋历程和妈祖护佑事迹。明成祖朱棣应郑和奏请褒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亲自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文。如今,这两块碑已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文物遗存。

现被莆田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设色星图》,最初存于涵江霞徐天后宫。这件明朝星图犹如古代航海人的“北斗”系统,印证了镌刻海洋基因的妈祖文化,以莆田为中心,随着商贸、航运、移民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发展历程。

“作为海丝线路重要结点的古码头、古港口,周边都建有妈祖庙。”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妈祖文化研究专家陈祖芬,曾以近千块新中国成立前的妈祖宫庙匾额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海”字出现频率最高,“航”字也是一大热词,表明妈祖文化与海洋文明相伴相生,密不可分。

03

世界文化瑰宝

历史上,福建先民渡海赴台,往往携带妈祖神像祈求平安,妈祖信仰因此被带到台湾,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如今,全台有妈祖宫庙3000多座,1600多万台湾民众信仰妈祖。

“在风浪里颠簸了20多个小时,一到祖庙很多人都忍不住落泪!”6月14日,在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开幕式上,台胞王淑华分享了35年前父亲王明枝顶着狂风恶浪,直航湄洲岛谒祖进香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她不禁热泪盈眶。

1989年5月6日,宜兰县南方澳南天宫20条渔船载着包括王明枝在内的224名台胞直航湄洲岛,并迎请300多尊妈祖神像回台奉祀。这是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民间直航。

发生在春天里的这次台湾渔船直航破冰之旅如同一夜东风来,催生了两岸民间交往的万树繁花。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在台湾岛内巡游102天,朝拜民众上千万人次,轰动两岸;2000年7月,台湾大甲镇澜宫组织2000名台胞赴湄洲岛进香;2017年,湄洲妈祖金身又一次巡台17天,再次掀起妈祖热……

如今,作为妈祖敬仰者向往的心灵原乡,湄洲岛已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两岸民间交往的前沿地带。

东南亚是全球华侨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妈祖文化跟随着华侨华人的脚步传播至东南亚,成为当地华侨华人传承不息的精神寄托。4月初,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总会长、拿督斯里吴金华携家族五代35名成员,来到湄洲岛朝圣进香。“妈祖文化带给海外游子心灵的慰藉。”吴金华说,此次朝圣之旅,除了祈愿,也希望能在家族年轻一代的心里埋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近日,湄洲妈祖分灵秘鲁莆田商会仪式在祖庙天后宫举行,割香掬火、颁发证书,湄洲妈祖分灵版图再添新成员。“希望妈祖文化成为秘中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商会会长苏宗志说。

迄今,湄洲妈祖已分灵全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敬仰者达3亿多人。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城天后宫,每年春节时,都有大批华人来此上香祈福;澳大利亚悉尼妈祖文化机构,在每年妈祖节庆期间都会举办祭典、巡安活动,展示华人的传统文化;华侨华人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建起多座妈祖宫庙……

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妈祖。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金琰说,妈祖文化随着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和海上移民的脚步传播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起点,是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04

现代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妈祖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近年来,妈祖文化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方面展现出新的活力。例如,湄洲妈祖庙推行“绿色朝圣”,鼓励信徒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与当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举行海岸清理活动,积极保护海洋生态。此外,福建泉州的天后宫、厦门的南普陀寺、广东的南海天后宫等地的妈祖庙,不仅作为信仰中心,也是当地文化活动的核心,这些庙宇持续推行低碳生活和节能减排,将宗教与现代环保结合。

在台湾,妈祖信仰同样展现出新的时代意义。例如,大甲妈祖绕境活动中,庙方鼓励信徒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在活动结束后自主发起清洁行动,减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提升了信徒们的环保意识,也展现了宗教信仰与现代环境保护的相互融合。

在东南亚地区,妈祖庙宇也积极融入现代环保理念。马来西亚雪兰莪天后宫定期举办环保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和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新加坡的顺天宫则提倡“无塑庙会”,鼓励信徒自备环保袋和水瓶,并在庙内安装节能设备,减少碳排放。同时,顺天宫还定期举办社区清洁活动,加强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

在欧美国家,妈祖庙宇成为当地华人社区维系文化与信仰的重要场所。美国旧金山的妈祖庙是当地华人社区的精神支柱,信徒会定期前来祭拜,祈求平安与幸福。洛杉矶的天后宫则进一步推动永续发展理念,庙方定期举办植树活动,维护庙宇周围的绿色环境。庙方大力倡导生态平衡,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教育信徒如何节能减碳,推广永续生活方式。

在欧洲,妈祖信仰也在法国和英国等地传播。这些地区的妈祖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当地的文化交流与环保行动的聚集地,成为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宗教信仰与社会的互动加强了不同文化理解与环境保的实践。

05

结语

妈祖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信仰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海洋精神和文化自信。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立德、行善、大爱,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的今天,妈祖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随着妈祖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来自东方的海上女神将继续照亮人类文明的航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