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科院专家揭秘病毒传播新机制:迁徙可抑制传播,H2N2跨种传播风险预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科院专家揭秘病毒传播新机制:迁徙可抑制传播,H2N2跨种传播风险预警

引用
中国科学院
8
来源
1.
https://www.cas.cn/cm/202501/t20250108_5044450.shtml
2.
https://www.cas.cn/syky/202411/t20241129_5040791.shtml
3.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digi/2025-01-04/doc-inecuiwc4085094.shtml
4.
https://www.cas.cn/cm/202412/t20241211_5042309.shtml
5.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8876.htm
6.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23855304fb.html
7.
https://m.ebiotrade.com/newsf/2024-11/20241123064708997.htm
8.
https://novel-news.ucas.ac.cn/kydt/219ef7b32f4d4cecbedd4b40d5232ceb.htm

近期,中国科学院的两项重要研究揭示了病毒传播的新机制,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01

迁徙运动抑制病毒传播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雄飞团队,通过长达8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有方向性的迁徙运动可以抑制病毒传播。

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的认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生物的迁徙行为会促进病毒的传播。然而,傅雄飞团队的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迁徙反而能抑制病毒的扩散。

研究团队利用大肠杆菌及其病毒M13噬菌体构建了一个实验室模拟系统。他们观察到,在有方向性的运动中,携带病毒的生物体会滞后于健康个体,这种空间分布差异使得病毒感染者更容易被淘汰。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细菌的趋化运动速度越快,病毒的传播范围就越小,甚至感染病毒的个体可以从整个迁徙群体中被清除。

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病毒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重要的是,它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迁徙行为或病毒的感染特性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这一策略有望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

02

H2N2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毕玉海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在H2N2流感病毒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揭示了这种曾在1957年引发“亚洲流感”的病毒,其跨种传播的具体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H2N2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上存在两个关键位点——137和144,这两个位点的突变决定了病毒能否结合人源受体。具体来说,HA蛋白上的N144S突变是新型H2N2禽流感病毒结合人源受体的关键。这一发现解释了病毒如何从禽类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显示当前在家禽中流行的H2Ny禽流感病毒已经进化出独立的分支,并且与1957年的H2N2大流感病毒发生了抗原漂移。这意味着1968年前出生的人群虽然可能对H2N2大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抗体,但对新型H2N2及流行的H2Ny禽流感病毒却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力。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H2N2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新机制,还预警了当前在家禽中流行的H2N2禽流感病毒对人类构成的潜在风险。这些发现对于预防和控制未来可能的流感大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3

其他病毒传播机制的新发现

除了上述两项重要研究,近期还有其他关于病毒传播机制的新发现。例如,一项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能通过皮肤直接传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体外人体皮肤感染模型,发现病毒能够感染多种皮肤细胞,并在3天内到达皮肤表面。这一发现提示皮肤接触可能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此外,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在《寄生虫学趋势》期刊发表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了蚊媒病毒传播循环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病毒如何在蚊虫与宿主之间传播,并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

这些新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病毒传播机制的理解,还为开发新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多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的方法,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