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城市更新中的绿色转型
建筑设计:城市更新中的绿色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建筑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实现建筑的绿色转型,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光伏零碳改造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项目背景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办公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21年,该建筑通过利用光伏主导的低碳技术实施全面改造,从用能建筑转变为产能建筑,成为零碳运行建筑。
改造方案
改造方案以净零能耗、净零碳排放为目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建筑的绿色转型:
- 建筑单体一体化改造:保留原有建筑外观风貌,针对建筑热工薄弱环节,实施全楼门窗幕墙改造,整体更换一级能效采暖、空调设备系统,降低建筑自身能耗。改造后实测全年碳排放量为189吨,较改造前减少15%左右。
- 光伏主导的低碳技术:采用屋顶附加式、一体化水平铺设等方式,安装发电特性好、透光度高的碲化镉薄膜光伏幕墙,实测建筑光伏系统全年碳减排量192吨。
- 能源自平衡系统: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光伏发电与建筑用电基本同频、同步,光伏消纳比例高。实测每年可节约电费22万元,投资回收期6.5年,经济收益良好。
技术亮点
光储直柔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用电、市政用电、碳汇系统、电力系统、物资循环系统的监测与调控,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光伏幕墙不仅作为发电装置,还兼具建筑围护结构的功能,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智慧能源管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建筑能耗的精细化管理。
示范意义
该项目作为城市更新领域既有建筑节能降碳的范本,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技术创新:展示了光伏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潜力,为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实践参考。
经济可行:通过6.5年的投资回收期,证明了绿色改造不仅具有环境效益,还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影响:作为科研、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示范项目,吸引了社会各界参观,推动了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
未来展望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不断深入,建筑设计将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建成绿色建筑,我国将成为全球绿色建筑发展的引领者。
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每个环节都将融入绿色理念。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将不仅仅是能源的消费者,更将成为能源的生产者,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建筑设计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通过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建筑师们正在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