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结节不等于肺癌:这十大误区要当心
磨玻璃结节不等于肺癌:这十大误区要当心
磨玻璃结节是近年来随着CT普及而越来越多发现的肺部病变,容易引起患者焦虑。专家王昆总结了磨玻璃结节的十大误区,需要科学认知。
什么是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Opacity,简称GGO)是在CT影像上表现为模糊、密度轻微增高的肺部病变。根据其内部结构,可以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O)和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O)。前者内部没有实性成分,后者则包含实性成分。
磨玻璃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据统计,大多数磨玻璃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可能发展为恶性。即使是恶性磨玻璃结节,其生长速度也相对较慢,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才会发生明显变化。
十大误区详解
误区一:血管通过意味着恶性
有人认为,如果磨玻璃结节中出现血管通过,就标志着肿瘤已经有了自己的供血系统,会持续增大并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但事实上,先有正常血管,再有磨玻璃结节,也就是说磨玻璃结节的破坏力比较低,生长中碰到了血管,不能破坏血管,把血管包裹在病灶里面;病理影像对照中,病灶中经常会见到血管,而这个血管是肺动脉(里面流畅着没有营养成分的静脉血),血管的形态在病理切片中是完整的,很难有破坏的情况发生;无论良恶性结节,都会有血管通过,影像学上可以根据血管的走行、形态来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和腺癌的亚型分型,而不是光看到血管通过就定性为肿瘤!
误区二:胸膜下结节会侵犯胸膜
有人认为,只要是胸膜下结节,就存在胸膜侵犯的可能性,从而使肿瘤从早期直接跳到晚期,无论病灶大小,必须及时干预。但事实上,贴近胸膜的肿瘤性磨玻璃结节,存在胸膜侵犯的可能性,但不是绝对的。以磨玻璃影为特点的肺腺癌,如果要侵犯胸膜,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病灶位于胸膜下;必须有收缩力,把胸膜牵拉到肿瘤内;肿瘤有足够的破坏力,有一定的浸润性实性成分。对于纯磨玻璃结节来说,本身没有破坏力和收缩力,也就不存在侵犯胸膜的可能性;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比例比较少的时候,也不存在侵犯胸膜的可能性。所以胸膜下结节,完全也是可以安全的随访。
误区三:CT值决定病灶程度
有人认为,无论结节大小、形态和实性成分等,都可以用一个固定的CT值来衡量,从而达到给自己的结节定性,达到一个日夜焦虑的状态!但事实上,CT值用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肺磨玻璃结节的程度,但是不是绝对的。在肺结节平均密度测量统计时,样本有个剔除标准:6毫米以下磨玻璃结节;带有空泡或者空腔的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占比50%以上的磨玻璃结节。所以,对于6毫米以下的结节,无论密度多少,不能用CT值衡量;带有实性成分和空泡的结节,也不能用CT值来表达。另外,CT值测量所受到的限制很多,比如扫描层厚、重建方式、呼吸状态、本底密度等诸多原因。同样一枚肺结节,不同医生测量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医生上午测量和下午测量的数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CT值测量首先要评估下能不能测量,该怎么测量,而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数字,而进行盲目的测量,盲目的对号入座。
误区四:实性成分占比决定预后
有人认为,混合磨玻璃结节中,用实性成分的比例来判断病灶的程度和预后,甚至在已经有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用一个数字生搬硬套预测预后。但事实上,早在十年前,就有国外的学者写过这篇文章,用实性成分的占比来预计预后,最新发表的文章并没有新意。这里忽略了几个问题:磨玻璃结节中的实性成分不代表都是肿瘤性的实性浸润成分,可以是肺泡塌陷、淋巴细胞堆集、病灶内血管成分、纤维组织增生、粘液成分等;实性成分的认定在评估上很难达到一致性,也就是说受到个体的人为因素影响很大;病理上低分化成分在术前影像学判断上仍旧有难度。因此,如果已经有了手术病理,病理上关于结节的生长类型是金标准,只要没有微乳头和实体生长成分,早期肺腺癌的治愈率几乎是100%。当然,实性成分少的结节,预后也是相当的不错。实性成分占比判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决不是看了一篇文章就能学会的。
误区五:病灶大小决定手术时机
有人认为,网上搜一张表格,利用表格中的大小统计,给自己定性,看看是不是该到了手术的时机。但事实上,病灶大小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专业和非专业的还是有差距。首先大小的测量上,是有很多的注意点,最大径的测量还是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其次在大小的认识上,国内和国外差距很大,比如手术指证上,NCCN指南为代表的指南普遍认为纯磨玻璃结节要控制在20毫米以上,而上海肺科医院2018年共识上是8毫米;所谓的科普中以大小做为亮点的个例分享太多,4毫米的浸润,3毫米的微浸润等等。磨友们总是愿意去相信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概率,而不去相信大概率的事情,根据我们的经验,6毫米以下的结节几乎没有浸润性腺癌,甚至连微浸润都很难有,近几年来,也曾经通过病理会诊的方式,推翻原来的病理诊断。正确认识病灶大小,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误区六:多发结节必须全部切除
有人认为,只要发现多发肺结节,凭着高超的胸腔镜手术水平,一网打尽,不留后患!但事实上,在以往的统计中,多发磨玻璃结节的病例大约占到30%左右,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和薄层高分辨率CT的广泛使用,这个比率至少占到80%以上。那么,能把这些结节全部切除吗?不可能!所谓的拔出萝卜带出泥,一网打尽的结果是换来肺的千疮百孔!以磨玻璃影为特点的肺腺癌,本身生物学行为就是惰性的,进展缓慢,能带来一个非常长时间的无病生存期,提前把几十年该做的事情做了,除了消除焦虑外,再无任何的收益!在国外的指南中,对于多发磨玻璃结节,还是以随访为主,判断主病灶的程度,根据主病灶来确定随访时间,从而达到即不影响生命,又不影响生活质量的目的。
误区七:早诊早治效果好
有人认为,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不难,目前影像学能达到95%以上的良恶性准确率。但是发现结节以后进展与否的判断,还是一个未知数。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统计,纯磨玻璃结节五年进展的概率是5-8%,混合磨玻璃结节五年进展的概括是17%,在发生进展的结节中,倍增时间是两年半到三年半,相对于实性结节肺腺癌3个月倍增的速度,磨玻璃结节随访是比较安全的。过早的干预,浪费了病人宝贵的无病生存期,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在目前国内胸外科各类学术会议上,以上海中山医院王群教授为代表的大咖中,更注重了磨玻璃结节的随访、手术时机和安全有益的手术方式,这无疑也是学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相信在手术时机的把握上,也越来越和国际接轨!
误区八:中药可以消除结节
有人认为,只要是CT发现肺结节,都可以通过中药来消除结节。但事实上,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通过中药调理,解决很多西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肺结节上是不可以的。我们发现的肺结节,都是在偶然的CT检查中发现的,基本上都没有症状;在结节分类中,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判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特征,如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中药治疗肺结节的效果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不建议盲目使用中药治疗。
误区九:定期复查没有必要
有人认为,既然磨玻璃结节发展缓慢,定期复查没有必要,可以等到有症状再处理。但事实上,定期复查是监测磨玻璃结节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影像资料,医生可以评估结节的生长速度、形态变化等,从而判断其良恶性。对于直径小于8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通常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而对于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如果实性成分≥5毫米,则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
误区十:所有磨玻璃结节都需要手术
有人认为,一旦发现磨玻璃结节,就应该立即手术切除。但事实上,手术并非唯一选择,也不是所有磨玻璃结节都需要手术。对于良性或低风险的磨玻璃结节,过度手术不仅没有必要,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和经济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如果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变化或高度怀疑恶性,再考虑手术治疗。
正确应对磨玻璃结节
面对磨玻璃结节,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过度恐慌。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应对,我们可以将这种焦虑转化为积极的健康管理行动。记住,大多数磨玻璃结节都是良性的,即使需要治疗,现代医学也有足够的手段来应对。保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指导,你一定能够走出焦虑的阴影,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