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恐育折射年轻人责任恐惧,原生家庭影响不容忽视
恐婚恐育折射年轻人责任恐惧,原生家庭影响不容忽视
恐婚恐育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责任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全然是坏事,它促使人们更加谨慎地对待婚姻和生育,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也不是不想生孩子,只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可能是物质上没有做好准备,也可能是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也可能是两者皆有。总之,是对婚后、有了孩子之后的生活感到害怕,害怕自己和恋人过不好,害怕孩子过不好。
该说是时代不一样了,还是人的想法不一样了呢,不管怎么说,摆在眼前的一些数据,总能更容易说明问题。不管什么时候,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不可分割也无法选择的原生家庭环境,其痕迹将印刻在人的一生之中。 书中列举的一系列关于原生家庭的数据,读来都让人觉得触目惊心。世界上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夫妻之间发生过暴力行为,在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里,遭受身体虐待的发生率为26.6%,遭受情感虐待的发生率为19.9%,遭受忽视的发生率为26.0%。 这样的原生家庭环境,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发展成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比如回避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相比于安全型依恋人格,这些依恋人格更容易让人习惯于独处,而害怕进入亲密关系。一方面是成长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正确的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害怕自己会变成自己的父母那样,因而也就害怕婚恋关系。 另一个数据显示,人群之中,属于安全型依恋人格的和不安全型人格的,差不多是各占一半。也就是平均来说,一个家庭里,父母两人里面,极有可能其中之一是属于不安全型人格的,自然也就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影响。越是不安全,负面影响带来的后果往往越严峻。
书中以诸多真实案例入手,再来进行理论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他们往往并不是那种“恶人”,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伤害了自己的伴侣,但他们本人往往也很痛苦。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事情其实都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也更让我们明白了,事情往往也不是没有应对之道,但最重要的还是找到根源所在,最终,还是要通过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的方式来走过去。
恐婚恐育其实也不是坏事儿,至少,总比因为年龄到了因为年龄大了就随随便便步入婚姻要好,至少,在这个时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