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灭亡新解:经济、战争与暴政的恶性循环
夏朝灭亡新解:经济、战争与暴政的恶性循环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灭亡的原因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关注的焦点。现行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对夏朝灭亡的论述较为简略,仅提到夏桀的暴政和民众反抗。然而,夏朝灭亡的原因远比这复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夏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对夏朝的灭亡,现行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中是这样论述的:“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这里有些争论就产生了,有人认为这又是传统史学的道德品质造成国家兴衰的论调,不足为训。甚至认为教科书说错了。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阅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教科书里并没有认为夏朝的灭亡仅仅是因为夏桀个人的暴虐,还存在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夏王朝在此时的国力衰弱,而夏桀的不修德政和残暴统治是引起人民的反抗的直接原因。如果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去思考夏朝的国力衰退是什么原因?夏桀的暴虐又具体是怎样的?而这些和夏朝的灭亡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先明确一个史实,那就是夏王朝的统治时期并不是大一统的王朝,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具有部落联盟性质或者是城邦联盟性质的国家联合体,而夏天子是这个部落联盟里最强大的那个部落的首领,同时也是共主。也就是说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实际上夏王朝的统治者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是很有限的,也就是王畿所在的附近。而这一片他们所能控制的地区就是夏王朝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实力来源,包括获得钱粮兵马等等。不幸的是到了夏桀的治下,这片土地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土地产力下降
(1)长期在一个地方耕种生活,以及人口的膨胀
首先是长期在一个地方耕种生活,以及人口的膨胀,导致夏王畿附近土地产力的下降。实际上西周以前,部族迁移频繁,这固然有迫于外族压力入侵而牵涉的,同时就是当时生产条件,不容许长期在一个地方定居,这是因为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迁移到不同地区耕种土地才能保持土壤肥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收成。 如商初“自契至成汤八迁”“成汤以后五迁”(就是说从商的始祖契到建立商王朝的汤,商人一共进行了八次迁都,从商汤到商王朝结束,一共迁都了五次。),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豫西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夏朝王畿地带最重要一部分,其开发时间最长,承载人口最多,这在考古上已有发现。据估计,夏初人口在200到270万之间,而到了夏末商初,则总人口数约为400万左右,在不到500年的时间内,人口净增约66.67%, 而豫西、晋南是夏的统治核心地带,这里人口数占相当大的比例。 可是我们纵观整个夏王朝建都,除了太康曾迁移到帝丘、斟灌之外,其它时期,均不出今郑、洛一带。在有限的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夏王朝前期迁都牵涉的范围相对较广,次数也频繁。到了中后期,尤其孔甲之后,基本上定居在偃师巩县,相对稳定狭小的范围。这并不是夏王朝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定居的程度,这从“汤后五迁”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来。而在于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腐化,对农业生产不关心,也就是《尚书·汤誓》所说的:“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后”是夏代对君主的称呼,如皇天后土这样的尊称。)长时期对豫西的开发以及夏王朝持续的人口增长,土地生产力退化是必然的事情,而到夏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本该通过范围更大、次数更频繁的迁移来维持生产,而事实恰相反,这就扩大了土地利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夏代的统治阶级在这一块地方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比如难以搬迁的广厦豪宅,这也反应了夏统治者的惰性。
(2)自然灾害
导致夏代王畿附近土地产量下降的原因还不止这些,还包括当时发生的干旱、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有研究表明,夏朝立国(公元前2070)之前有一个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标志着洪水期的结束,夏朝立国前后转为干旱,在不到300年内降水量减少20%,因此可以认为是一次气候突变。”夏朝降水量开始降低,可以看作是夏朝干旱问题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温度的升高,《中国历史气候变化》一书论证:“夏商时期是个温度偏高明显的气候时期”。到了夏代末年,气候干旱化加剧,甚至出现“伊、洛竭”的现象。而与此同时雪上加霜的是,发生了大地震。这场地震发生在夏桀十年即公元前1767年发生在夏朝都城(今河南偃师以南)附近。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收集的有多条史料叙述了该事件。
而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夏王朝根本的王畿地区,在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因为土地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导致的经济大幅下降,这造成了国力的衰退。
战争的透支
可是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外征战极大的透支了自己的力量。正如傅斯年先生说道:“然则夏后一代三段大事,开头益启之争便是夷夏之争,中间羿少康之争又是夏夷之争,末后汤桀之争还是夷夏之争。夏代东西的斗争是如此厉害,大量的消耗了自己的实力。”
统治者的残暴不仁
但是夏朝的灭亡的原因就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因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夏桀及其所代表的统治阶层的昏聩和残暴。关于这一点相关史料记载的也很多,比如上文中提到过的统治者不关心农事、产生了惰性等。笔者就不再赘述。不过有趣的是,有学者发现历史中关于夏桀的记载往往和商纣雷同。比如桀宠妹喜 ,纣宠妲己。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饮者三千人 ;纣以酒为池,肉为林,使男女luo体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桀为琼台瑶室,以临云雨;纣造倾宫瑶台,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仞。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困汤于夏台 ,汤行赂,桀释之;纣囚文王于羑里,西伯之徒,献美女、奇物、善马,纣乃赦西伯。桀曰:时日丧;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好像但凡是能想到的恶劣的事儿都是他们俩干的,也许正如《论语》里子贡说的:“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我也搞不清楚纣王恶劣的事情有哪些,但是君子讨厌那些有不好行径的人,所以天底下的坏事都给了他。由此观之,关于夏桀残暴的具体论述可能有失偏颇,但是最终结果是失去了民心,这样的结论应该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在很多文献里都记载了夏桀治下的民众大量逃亡,和因商汤的到来而欢喜的文字记录。这都足以说明一点,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清楚当时的夏桀或者说是当时的夏朝的统治者到底做了什么恶劣的行径。但是在当时的底层民众看来,自己是不愿意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因此才会有,一方面是夏桀自称自己是太阳,而当时人民却说愿意与这样的太阳同归于尽。
总结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夏桀时代由于自然原因导致了夏国力的衰退,夏桀的暴政又导致了作为主要劳动力民众的逃亡和不满,而统治者的荒淫奢侈以及不休的战争又加重了经济的负担,这一切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最终葬送了夏王朝。由此可见,历史教科书说的并没有错。只不过区别在于,作为历史爱好者可以像笔者这样详细的剖析历史的原因,但是作为学习历史的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先简单的了解历史的基本事实和论点,对整个历史有大致的框架掌握,才是更为关键的。
由于笔者并非专业学者,相关论述必然是错漏百出、挂一漏万。欢迎大家不吝赐教,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