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慈禧扮观音像:从宫廷到公众的权力与信仰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0: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慈禧扮观音像:从宫廷到公众的权力与信仰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前夕,一幅《慈禧扮观音像》在紫禁城悄然诞生。画中的她,头戴五佛冠,身披莲花状珍珠云肩,端坐于五彩莲花蒲团之上,一手抚着寿字形山石,另一侧善财童子手捧灵芝侍立。这幅画作,不仅是一幅简单的肖像,更是慈禧太后晚年政治与宗教策略的缩影。

01

从宫廷到公众:慈禧扮观音像的创新与传播

慈禧太后的扮观音像,与18世纪清宫的扮装像传统一脉相承,却又别具新意。不同于雍正、乾隆时期的帝王扮装像,慈禧的这组画像在制作媒材、传播方式及形象塑造上都开创了先河。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两幅相似《慈禧扮观音像》立轴,以寿石、寿桃、灵芝等图像符号传达庆贺之意,将画像绘制时间指向1904年前后。画中慈禧着蓝色竹叶纹样观音袍,置身竹石间,完全放弃对世俗身份的描绘,俨然化身观音本尊。

这些画像并非仅供宫廷内部欣赏。据传教士赫德兰记载,清宫画师常将慈禧扮观音画像与其手抄观音经文装裱在一起,作为赏赐近臣的礼物。这种做法,不仅延续了乾隆皇帝抄经赏赐的传统,更进一步强化了慈禧作为观音化身的视觉形象。

02

走出宫廷:慈禧肖像的公众传播

为慈禧祝寿的庆典不仅在宫廷内举办,海外华人群体在国外也多有组织,为慈禧祝寿的活动,直接促成了慈禧油画肖像的绘制及其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展出。而与上述慈禧扮观音手卷和立轴画像制作时间类似,慈禧全部扮观音照片也均拍摄于其七十大寿庆典前后(1903—1904年间)。与绘画相比,慈禧的照片因媒介的可复制性,而流传更广,可以说,经由摄影这一媒介,慈禧扮装像不仅在宫廷内展示传播,还进一步走入更广阔的、遍及海内外的公众视野。现存故宫慈禧着色放大肖像照,以画框镶嵌,配有覆帘和挂钩,即“为其寿辰时悬于宫中或赏赐他人之用”。根据《圣容账》的记载,慈禧照片共有六幅分别悬挂在乐寿堂寝宫,以及会见外宾的海晏堂;而向外国友人赠送肖像照片,也是慈禧在收到国外统治者照片作为外交礼物中习得的国际礼仪。《那桐日记》记载,1904年,奥、美、德、俄、比公使为慈禧祝寿呈递“万寿国书”,作为回礼,慈禧赠予五国君主与公使“照相各一张”。民国时期也多传慈禧扮观音照曾“悬于寝殿宫中”,有的照片还“晒印了好几页,随处悬挂,后来流传京外,各直省都仰慈容”。赫德兰曾在美国驻京领馆看到慈禧赠送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美国大使康格的大尺寸照片,并认定慈禧赠送照片而非画像的原因是,画像不如照相像慈禧本人。此时,与慈禧画像在宫廷和近臣间的传播相比,其照片已流出宫廷、“流传京外”,并作为外交礼物流传至海外,甚至刊登在国外大众媒体上。《这些照片迅速流出宫外,见诸国内外报端、印制成明信片,公开在市场上售卖,而并没有得到有效禁止:1904年6月到1905年 12月,有正书局在《时报》上频繁刊登出售慈禧照片的广告,1907年7月30日也刊登出类似广告;上海耀华照相馆在1904年 6月26日的《申报》上刊登出售慈禧照片的广告;1905年5月上海耀华照相馆再次登报出售“专赠各国公使夫人”的慈禧照片;1909 年七八月间刊行的《图画日报》,封底连续七期刊登广告,出售“孝钦显皇后、隆裕皇太后、瑾贵妃、裕女公子合像”。在这个意义上,慈禧肖像的观众群体前所未有地扩大了,中国的统治者肖像也首次承担了服务于外交、面向公众的政治和宣传功能,而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的主导身份,又难以避免地与传统视觉语言中女性作为欲望对象的被动地位发生重叠(详见本书第四章“小像”)。1904年10月13日,上海发行的《时报》即刊登广告出售慈禧扮观音照:

皇太后以次新照相五种:太后扮观音坐颐和园竹林中,李莲英扮韦陀合掌立左,妃嫔二人扮龙女右立。此相照得最清楚洁白,与前次者大不相同,八寸大片每张洋一元,太后扮观音乘筏在南海中,皇后妃嫔福晋等皆戏装,或扮龙女者,或划筏者,六寸片两张,合洋一元。

03

宗教信仰与政治意图

慈禧太后的扮观音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凝结着她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意图。据记载,慈禧晚年对佛教颇为虔诚,常前往佛堂瞻仰礼拜。她珍藏的一尊鎏金镶嵌和田白玉观音菩萨像,由温润细腻的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采用鎏金镶嵌工艺装饰,镶嵌着各色宝石,展现了高超的雕刻工艺。慈禧太后对这尊观音像极为珍视,常常前往佛堂瞻仰礼拜。文章还提到,这尊观音像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和宫廷文化的变迁。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慈禧或许希望通过化身观音,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同时也期望借助观音的慈悲形象,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将宗教信仰与政治策略相结合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晚年的心态和统治策略。

04

历史的见证与解读

慈禧扮观音像的出现,不仅展现了晚清宫廷艺术的创新,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这些画像和照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它们不仅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个人信仰和政治策略,也反映了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然而,对于慈禧扮观音像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她权力欲的体现,有人则将其视为她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表现。无论如何,这些画像和照片,都已成为研究晚清历史和宫廷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慈禧太后的扮观音像,是她晚年政治与宗教策略的缩影,也是晚清宫廷艺术的创新之作。这些画像和照片,不仅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个人信仰和政治策略,也反映了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