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文化百年庆典,揭秘金昌博物馆珍宝
沙井文化百年庆典,揭秘金昌博物馆珍宝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民勤县沙井村首次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远古文化类型,由此揭开了沙井文化研究的序幕。百年后的今天,金昌市博物馆举办《旷野牧歌——沙井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展》,以丰富的文物和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这一甘肃独有的远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金昌博物馆:沙井文化研究的重镇
金昌市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是集收藏、展览、研究以及科普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现有馆藏古生物化石300余件,民俗展品200余件(套),历史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馆藏沙井文化文物占全国沙井文化文物的80%以上,是全国文明城市金昌对外文化宣传的主要窗口。
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3个,分别是“金光璀璨 世代昌明—金昌古代文明展”、“民淳俗美—金昌民俗文化展”、“古生物化石展”。其中,“金光璀璨 世代昌明—金昌古代文明展”分为“文明之光”“东西之融”“窟塔之影”“边塞之韵”四个单元,展陈文物286件,全面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金昌历史文明。
《旷野牧歌》:百年庆典的重头戏
《旷野牧歌——沙井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展》是此次百年庆典的重头戏。展览由金昌市博物馆联合武威市博物馆、民勤县博物馆、金川区博物馆、永昌县博物馆共同举办,展出沙井文化文物180件(套)、研究成果书籍22部。展览分为“工具”“兵器”“装饰品”“其它”“沙井文化考古研究百年回顾”五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沙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百年考古成果。
展出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铜器、铁器、骨角器、金器、绿松石、玛瑙等,其中珍贵文物达50件(套)。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沙井文化的独特工艺和创造力,还揭示了河西走廊早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
专家学者共话沙井文化价值
在沙井文化发现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金昌,共同探讨沙井文化的独特价值。专家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沙井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
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研究员杨惠福认为,金昌市近年来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对沙井文化的保护宣传提升很大。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洪猛指出,沙井文化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紧跟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发展节拍,在晚期北方系青铜文化演进中具有典范作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慧冬表示,沙井文化在经济、文化、军事上与周边文化进行了广泛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沙井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
沙井文化作为甘肃独有的远古文化类型,其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内容,也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在石羊河、金川河流域的金昌、民勤、永昌等地发现的众多遗址和出土文物,为研究史前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经过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整理研究,沙井文化的价值内涵得到了深入揭示。它不仅展示了河西走廊早期先民的精湛工艺和创造力,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正如专家们所言,沙井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深入,沙井文化必将为世人揭示更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奥秘。金昌市博物馆也将继续发挥其在沙井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文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