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从皇家秘籍到多学科研究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从皇家秘籍到多学科研究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地理、神话、民俗等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奇书,其版本流传和校勘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一位资深古籍修复大师通过多年的研究,揭示了《山海经》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历史变迁。这位大师表示,通过对各个版本的细致比对和修复工作,他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比如某些版本中隐藏的神秘符号以及它们可能代表的意义。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山海经》本身,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版本流传:从皇家秘府到民间流传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在《史记》中被提及。其原本应是藏在皇家秘府中,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它公之于众。当时流传的有关《山海经》的文献共32篇,刘歆把它们整理校定为18篇,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山海经》便源出于此。原本书中是有图的,现在已经失传,且刘歆校定的18篇以及他所作为依据的32篇文献也都不复存在了。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它所叙事物古怪离奇之至,连最早将其载入史册的司马迁都认为它荒诞不经,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山海经》在汉代流行一阵后,便归于沉寂。
大约300年后,东晋的郭璞对《山海经》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和注释,并撰写《山海经图赞》两卷。这个注本在训诂、论证方面材料充足详备,语言浅显平易,且《图赞》每篇都由四言韵文写成,古朴有趣、吟诵有致。这也是目前《山海经》存世的最早注本。此后,不再有人专门为《山海经》作注。
及至明代,王崇庆、杨慎分别有《山海经释义》和《山海经补注》传世。到清代吴仁臣撰写《山海经广注》之后,《山海经》才正式进入被世人广泛关注的时代。接下来,汪绂《山海经存》、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次第问世。其中,《山海经笺疏》广采《山海经广注》和《山海经新校正》两家所长,为之辨析异同、刊正讹谬,精而不凿、博而不滥,搜罗宏富并多有创发。时人张之洞曾称赞“郝胜于毕”,至今《山海经笺疏》仍是《山海经》最佳的注疏本。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袁珂《山海经校注》。该书由著者历时近20年整理的《海经新释》和《山经柬释》合成,着重于神话传说部分的注释,荟罗丰富,征引详博,其余部分的诠解、校勘亦不失精确、细致,另置插图150幅,卷末还附有学者张明华编纂的篇名、人名、地名、山名、水名、神名、怪名、动植物名、矿产名索引。2014年,在1996年巴蜀书社增补本基础之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此书的最终修订版,注释除引经据典外,还注重《山海经》本身的内证、新近出土文物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运用,加之袁珂生前修订的内容,使该书的内涵更为臻备,总体上更便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参考、查阅。
最新发现:多学科研究揭示《山海经》真相
借助现代社会的考古学、民俗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当代学者有望更深入地研究《山海经》,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北京大学民俗学、神话学教授陈连山指出:《山海经》在性质上其实是古代政府编纂的地理志,其中《五藏山经》是自然地理志,《海经》和《荒经》则是人文地理志。自大禹定九州,奠定华夏统一的基业,为了国家持续长久的发展,统治者有必要对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物产资源、部落分布、人文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
例如在《五藏山经》中,记录者就主要关注水、植物、动物、矿物等资源,同时还记下了当地的神明和祭礼。这种现象正好证明了《山海经》的地理知识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地理知识,它的地理知识里包含着对神灵的信仰,包含着对怪物的肯定,这是一种原始地理志。
那有没有人能画出《山海经》的实际地理图呢?还真有,并且是目前唯一。职业画家孙晓琴与丈夫王红旗合作分工,一人专研古地理,一人负责整理与绘制,共同绘制了《山海经》地理复原图,中国神话之父袁珂先生都盛赞其为“科学与艺术的辉煌成就”。张岱年为此图题诗“深研山海经,精绘山海图”。
她指出,《山海经》的真实地理情况之所以模糊不清,是因为沧海桑田,山是岿然不动的,但自然气候多变,水系多变。今人用古代文字对应当今地理,自然出现了许多误解。例如,在 10000 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炎帝部落的一支嫡系部落——女娃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后来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他们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堙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精卫填海”的故事,可能就对这一沧海桑田变化的神话记忆。
文化价值:百科全书与神话宝库
作为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和氏族世系的著作,《山海经》记载了约100个邦国,并记述了这些邦国人的形貌、来源及生活情况。它又是一本有关古代巫术和医药的书,所记140多人中有15个是巫者,在述名山大川、动植物和矿产时往往兼及鬼神,神巫活动随处可见。另有许多怪神和怪物的叙写,带有宗教祭祀色彩,也与巫术有关。
神话学家叶舒宪教授在本书的“神话篇”中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独辟蹊径,站在在开阔的中西方文化视域下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再加上大量考古成果辅助,得出了不少让人兴致盎然的发现。创世神话是所有神话中最具有思想意义的,它讲述的是宇宙万物的由来和人类的起源。创世神话的本土原型有两个:一个叫浑沌,一个叫鸿蒙。而如今我们熟悉的盘古大神其实是外来神,三国以后才出现了盘古神话叙事。
在《山海经》的《西次三经》中,采用了鸿蒙的别称,有时写作帝鸿,有时写成帝江——“鸿”字没有右边的“鸟”,就是“江”字。“蒙”字跟浑沌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被蒙住了,没有光明,是一种黑暗混沌的状态。叶舒宪认为,各个古老民族的想象往往有相似之处,有的神话残缺了,可以参照其他民族的同类神话。例如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神话中有一个创世鸟神话(creator-bird),认为创世主是只鸟。印第安的萨满巫师在拜神仪式上进入通神状态,所看到的创世神就是一只巨大的鸟,从东方日出的地方展翅翱翔,称之为黎明创世鸟。
对比《山海经》,在其他古代工具书比如《初学记》等所引用的《山海经》原文中,“有神焉”被写成“有神鸟”,也明确地表达了鸿蒙就是一只巨大的神鸟,可以展翅翱翔数千里。《西山经》叙述“帝江”在“汤谷”,这个“汤谷”就是“日出汤谷”,所以,鸿蒙处于太阳初升的地方,它跟创造世界的印第安的大鸟——黎明创世鸟神话是对应的。书中说汤谷的这位神,“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有 6 个手足、4 个翅膀,浑沌无面目,和庄子所讲的浑沌十分相似。
帝江(图出自清华焕彩光华版《山海经》)
所谓“状如黄囊”,如果你在山上或者大海边看过日出,就知道刚一露出的亮光像鱼肚白一样,接下来就是黄黄的,然后突然就变红了,再加上漫天的彩霞,可谓“赤如丹火”。因此,鸿蒙是只鸟,它在颜色上跟日出的颜色变化对应,所在地是汤谷,正是日出的位置。
虽然神话的表面叙事很简略,但是它的底层意蕴非常清楚,是和日出东方联系在一起的。浑沌是黑暗的,日出则带来了光明。所以鸿蒙具有开辟、创世的意思。
结语:《山海经》的现代意义
《山海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历史与现代创意的重要桥梁,其独特魅力至今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通过古籍修复大师的辛勤工作和现代学者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老典籍的内涵和价值。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山海经》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