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听不见”的声音:听障人士的交流困境与社会融入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59: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听不见”的声音:听障人士的交流困境与社会融入

“听不见”的声音:听障人士的交流困境与社会融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有超过15亿人不同程度听力受损,中国是听障人士最多的国家,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平均每50个人中就有一位听障人士。然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却常常被社会忽视,他们的声音被“听不见”。

听障人士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交流障碍。声音信息的缺失影响到工作、学习、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等方方面面。例如,恬甜是一位95后重度听障女孩,一岁时因发烧失去听觉。在与人交流时,她需要依靠助听器、人工耳蜗和看唇语。她坦言:“当和健听人交谈的时候,我无法跟上他们的节奏,这种感觉会让我感到被孤立和忽视,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变得更加害怕交流。”

除了交流障碍,听障人士还面临着社会偏见和歧视。很多人简单地将听障人群分为“听得见”和“听不见”两种,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听障人士,就完全听不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听障按程度区分有很多种类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听力损伤的划分等级可知,听损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以及全聋。听力受损可能由遗传、分娩综合症、某些传染病、慢性耳部感染、服用特定药物、暴露于过量噪音和衰老等因素造成。而人们平时所说的听障人士,更多的是指最小听力处于90分贝以下的患者。

由于听力受损程度和听力受损时期的不同,听障人士发出声音的准确性并不相同。如果他们前期没有接触过语言发音,后期也没有长期的学习,就很难实现标准的声音交流。处在这样环境下,他们发出的声音往往吐词不清,甚至是变调的,简短的。因此,当听障人士进行交谈时,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异样目光的干扰,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开始敢于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希望引起拥有相似经历人群的共鸣,改善人们对听障人士的认知。他们大都“希望被看见,又不希望被看见”,希望被看见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不希望被看见的是大众对于他们的刻板印象和怜悯。大多数听障人士都认为听损与近视没什么两样,他们希望社会能够更加理解和包容,希望获得更多的正视和支持,希望能够享受到与他人平等交流和生活的权利。

事实上,我国听障人群中并用着两套手语体系:自然手语是在听障群体中自发形成的,广泛运用于我国听障人群中;文法手语与汉语逐字对应,需要同时懂得汉语拼音、汉字字形和象形手语,掌握者多为特教学校教师及高校学生,社会上大部分听障者无法看懂和使用。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听障人士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例如,江苏省多部门联动为困境儿童提供帮扶。在南京江北新区,未保站为一位事实无人抚养的孩子小林建档,持续提供学业辅导和生活资助。在徐州市社会福利院,通过开门办院为社区困境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指导。这些措施为听障人士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但也只是冰山一角。

要真正解决听障人士的困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普及助听设备,降低其价格和使用门槛。OTC助听器的兴起为中轻度听损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选择,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和服务体系。其次,要加强社会教育,消除对听障人士的偏见和歧视。这需要从学校教育抓起,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听障知识,培养社会的包容性和同理心。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听障人士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这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让听障人士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听障人士并非“看不见的残疾人”,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