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最新研究揭秘:抗癌新希望
中性粒细胞最新研究揭秘:抗癌新希望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抵御感染、调节免疫反应及组织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全新机制,发现了促进肿瘤生长的关键亚群——TAN-1。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性粒细胞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性粒细胞在癌症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它们可以吞噬和杀死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某些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也可能促进肿瘤生长。沈柏用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聚焦于这一复杂机制。
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的一个特定亚群——TAN-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细胞通过释放特定的细胞因子和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加速癌症发展。这一发现为理解胰腺癌的恶性进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王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团队等,在Cancer Cell期刊发表的研究也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在癌症中的复杂作用。该研究发现,CD49f高表达肝癌细胞通过CXCL2-CXCR2轴招募中性粒细胞,形成独特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CCL4进一步维持肿瘤起始细胞特性,并赋予这些细胞“免疫特权”,使其能够逃避CD8+T细胞的免疫攻击。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还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团队提出,联合靶向PD-1和CD155的治疗策略,不仅能清除CD49f高表达肝癌起始细胞,还能破坏其依赖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在癌症中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们既可以是抗癌的“盟友”,也可能成为肿瘤生长的“帮凶”。通过深入了解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癌症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精准的癌症治疗方法。
沈柏用教授团队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在胰腺癌中的全新机制,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性粒细胞将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