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王俊团队发现多黏菌素可显著降低CRO血流感染死亡率
苏州大学王俊团队发现多黏菌素可显著降低CRO血流感染死亡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俊教授团队在多黏菌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血流感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通过合理应用多黏菌素,可以有效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在第11届亚太感染控制学会(APSIC)国际大会上获得认可。
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根据最新研究,相关死亡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全球第三大死亡病因。CRO是目前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威胁最大的耐药细菌,感染部位多,治疗药物有限,患者往往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其中,血流感染是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常病情危急,易诱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王俊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多黏菌素在CRO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多黏菌素在对抗耐药菌方面表现出卓越效果。通过合理用药和精准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指导,有望改善CRO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佟红艳教授表示,CRO血流感染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临床尤需重视感染管控。血液肿瘤患者CRO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其他科室患者更高,这主要是由于该类患者本身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或接受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措施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甚至缺陷。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血液肿瘤患者CRO血流感染的28天病死率达47.37%~78.26%。
在谈到多黏菌素的合理应用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姜赛平教授强调,PK/PD理论的应用对于临床精准化、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根据PK/PD特点,临床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应和临床疗效取决于Cmax,一般推荐日剂量单次给药或负荷剂量给药法,使其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第二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应和临床疗效取决于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如β-内酰胺类;第三类,时间依赖性且具有较长抗菌后效应(PAE)的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
王俊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第11届亚太感染控制学会(APSIC)国际大会上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会议于2024年7月25日至28日在印尼日惹举行,汇聚了来自亚太地区的多学科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共同分享知识、经验、技能以及质量改进和研究成果。
这一发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指导,也为全球抗感染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多黏菌素有望成为对抗CRO血流感染的重要武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