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市场五年跌宕:中国需求与OPEC+减产博弈
全球石油市场五年跌宕:中国需求与OPEC+减产博弈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的油价走势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疫情初期,由于全球需求骤减,国际油价经历了历史性的暴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国内油价也随之下滑。2020年上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多次下调,累计降幅达到了历史新高。以北京为例,92号汽油价格从年初的6.43元/升降至4.28元/升,降幅高达33.4%。
这一轮油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的断崖式下降。随着各国实施封锁措施,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活动急剧减少,石油需求量锐减。国际油价因此受到重创,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至每桶20美元以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国内油价也随之下滑。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多次下调,累计降幅达到了历史新高。
面对突如其来的供需失衡,OPEC+迅速采取行动。2020年4月,OPEC+达成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减产协议,决定从5月起每天减产970万桶,以支撑油价。这一减产规模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近10%,显示出产油国稳定市场的决心。然而,减产效果并不明显,油价仍在低位徘徊。直到2020年下半年,随着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逐步控制住疫情,石油需求开始缓慢回升,国际油价才逐渐反弹。
2021-2022年,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经济活动的重启,全球石油需求呈现强劲复苏态势。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了5.5%,达到96.6百万桶/日,接近疫情前水平。这一轮需求复苏推动国际油价从2020年的低点反弹,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20年4月的20美元/桶以下,回升至2021年底的70美元/桶以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需求增长对油价反弹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23-2025年,全球石油市场逐渐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供需关系趋于平衡。OPEC+继续通过减产措施来稳定市场,但减产效果逐渐减弱。2024年,WTI原油主力合约的波动范围为65.27-87.67美元/桶,伦敦布伦特主力合约波动范围为68.68-92.18美元/桶,年内波动幅度约34%。截至2024年12月28日收盘,WTI主力合约报收70.6美元/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报收74.17美元/桶。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出现三年来首次年度下降。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石油研究公司的数据,2024年亚洲原油进口量为每日2651万桶,较2023年的2688万桶下降1.4%。中国原油进口疲软有多种原因,包括经济增长放缓、电动汽车普及率提高以及卡车运输转向液化天然气等。这些结构性变化预示着全球石油需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展望2025年及以后,全球原油价格走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5年石油市场将出现大量过剩。IEA在12月月度报告中表示,即使欧佩克+在2025年全年保持其石油产量不变,明年仍将有95万桶/天的供应过剩。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表示,尽管欧佩克+持续限制生产,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产量仍将增加160万桶/日,近90%的增长将来自非欧佩克+的国家。
根据多家机构的预测,2025年国际油价可能在60-80美元/桶区间震荡。EIA预计WIT原油均价为69.1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3.58美元。高盛预计2025年油价将保持在76美元/桶左右,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的预测更为悲观,预计布伦特原油价格将降至73美元/桶、60美元/桶和65美元/桶。中国石油集团预计2025年国际油价将在65-75美元/桶区间动荡,标普全球预计油价将维持在68-75美元/桶之间。
新冠疫情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深远而复杂。从2020年的历史性暴跌,到2021-2022年的强劲反弹,再到2023-2025年的供需再平衡,汽油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能源市场的韧性。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能源转型加速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全球石油需求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国际油价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中低位水平,这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各国经济都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