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战俘悲歌:金刚桥畔200英烈长眠异乡
十九路军战俘悲歌:金刚桥畔200英烈长眠异乡
在黑龙江鹤北的梧桐河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残破的金刚桥,又被称为“烈士桥”。这座看似普通的桥梁,却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2018年,文史专家侯昕老师专程来到这里,考证了一段关于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战俘的惨痛往事。
淞沪会战中的第十九路军
1932年1月28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等将领的指挥下,英勇抵抗日军的进攻。尽管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撤退,但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战俘的悲惨遭遇
战后,部分十九路军官兵不幸成为日军的俘虏。这些战俘被押送到遥远的东北,成为毫无人权的“特殊劳工”。1940年春,他们被分配到鹤北地区,参与修建从兴山(今鹤岗市)至佛山(今嘉荫县)的警备公路。
据《鹤北林业局志》记载,这批战俘约有千余人,他们被分成三个大队,由日军警备队的骑兵押解。公路两旁架着机枪,不准其他劳工接近。战俘们每天只能吃到两小碗高粱米粥,没有菜,许多人因冻饿而死。日军经常在傍晚或夜间杀害那些干不动活或有反抗意图的战俘,将他们押到密林中事先挖好的大坑边进行枪杀。
金刚桥畔的英魂
1940年6、7月间,当警备公路即将完工时,剩余的200多名战俘因集体反抗,被日军全部枪杀在王家店附近的金刚桥旁。据老工人姜振山回忆,当时天气寒冷,战俘们还穿着破烂的单薄黄军衣,许多人因冻饿而死。在王家店北边第九段,一伙战俘刚被押来就全部被枪毙。
烈士桥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金刚桥被正式改名为“烈士桥”。桥旁立有纪念碑,碑后铭文详细记载了这段悲壮的历史。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祭奠,缅怀那些在异乡牺牲的抗日英雄。
历史的回响
如今,金刚桥的残柱依然屹立在梧桐河中,仿佛一座座墓碑,诉说着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河水静静地流淌,仿佛在低语着英烈们的故事。冰雪在慢慢融化,冰凌花在竞相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历史不会忘记这批屈死在中国东北的中国抗日军人,不会忘记他们当年为保卫祖国尊严在上海的英勇奋战,也不会忘记他们在东北当“特殊劳工”期间的反抗和斗争,更不会忘记他们在日本军国主义压迫下的耻辱和牺牲。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