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毕业生可考虑“啃老”两年,进行人生探索
梁永安:毕业生可考虑“啃老”两年,进行人生探索
“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这一观点引发广泛讨论。梁教授强调,这种“啃老”并非不劳而获或消极躺平,而是建议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先不急于工作,而是利用两三年时间进行自我探索、理解世界多样性,以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
为什么建议“啃老”?
梁永安教授指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学历挤压现象较为严重,年轻人选择的质量开始下降,人生的可能性更加逼仄。如果按部就班地从毕业到就业,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缺环”,也就是缺少自我探索阶段。没有走过世界,就没有能力理解世界的广泛和差异性,眼下虽然安稳,但后面会缺失竞争力和生长力。
他建议年轻人借鉴国外“gap year(间隔年)”的工作性旅行方式,前往跨文化、跨文明的空间里体会生命应该怎样过,再回头看就可能形成新的自我关照。这不仅是对年轻人个体的意义,还有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
“啃老”的适用边界
梁教授也强调,“啃老”需要综合看家庭经济能力,以及青年人的未来规划意识、心理成熟度等。如果家庭的经济条件的确并不适合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更迫切需要获得收入,那么“是否啃老”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涉及代际伦理问题、道德问题。这种情况下,他建议年轻人先找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开展自我探索。
社会意义与未来展望
从更广阔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来看,当前的时代有两重不可避免的趋势,即更加深度的城市化和中产化。梁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的这两大转向里,蕴藏着青年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契机、创造新生活的契机。如果青年只追求快速安稳、安身立命,过早将自己框住,丧失的可能是历史机遇。他认为不管是时代的资源,还是当代年轻人的学识、认知资源,都不应该被浪费。利用好天分与学识,把握创造性空间,是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对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也会有长远影响。
如何让父母理解“啃老”?
梁教授建议,父母在有条件支持孩子的情况下,应该先谨慎考虑往哪个方向去给孩子投入:是为了此刻的安身,还是为孩子未来十年后的发展而投资?用于买房安身的这笔宝贵资金,如果用来支持孩子探索世界、发展自我,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毕竟,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安分守己的“螺丝钉”。
梁永安教授的这一观点虽然颇具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在当前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家庭责任,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或许,正如梁教授所说,有时候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