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扶苏、胡亥、公子高:秦始皇家族的权力与人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扶苏、胡亥、公子高:秦始皇家族的权力与人性

秦始皇,这位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公元前210年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然而,他的去世却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这场斗争不仅决定了秦朝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01

扶苏之死:仁厚太子的悲剧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一突发事件,立即引发了皇位继承的激烈争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以其仁厚和政治远见,本应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篡改遗诏,将原本应传位给扶苏的诏书,改为赐死扶苏和蒙恬。这份伪造的诏书写道:“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史记·李斯列传》)

这份诏书以秦始皇的口吻,历数扶苏和蒙恬的“罪状”,最终下达了赐死的命令。然而,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显然值得怀疑。扶苏作为长子,一直深受秦始皇的器重,多次在关键时刻提出中肯的建议。例如,在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时,扶苏就曾上书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体现了扶苏的仁厚和政治远见。

然而,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诏书”,扶苏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冷静和担当。他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选择了自杀。《史记》记载:“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史记·李斯列传》)扶苏的这一选择,体现了他作为儒家理想君主的道德追求。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然而,正是这种过分的仁厚,最终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

02

胡亥篡位:权力的诱惑与反噬

与扶苏的仁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亥的野心。作为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原本在继承顺序中并不靠前。然而,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他最终登上了皇位,成为了秦二世。

赵高,这位深得秦始皇信任的宦官,成为了这场政变的关键人物。他利用自己与胡亥的亲密关系,以及对秦始皇遗诏的篡改,成功地将胡亥推上了皇位。李斯,这位原本忠于秦始皇的丞相,也在权力的诱惑下加入了这场阴谋。他担心如果扶苏继位,自己可能会失去权力,因此选择了支持胡亥。

胡亥登基后,立即开始了对异己的清洗。他首先处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以消除潜在的威胁。据《史记》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段记载虽然主要描述了秦始皇陵的修建,但其中“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一句,暗示了胡亥对兄弟姐妹的大规模处决。

胡亥的统治充满了暴政和残杀。他不仅处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诛杀了多位功臣,包括蒙恬、蒙毅等秦始皇时期的重要将领。这种残暴的统治方式,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赵高最终决定除掉胡亥。在赵高的策划下,胡亥被迫自杀,结束了他短暂而残暴的统治。

03

公子高的选择:在死亡面前的担当

在秦始皇去世后,按照当时的习俗,需要有人殉葬。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高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

据《史记》记载:“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孝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骊山之足。’书上,胡亥大悦,即赐告葬具,以臣礼葬。”(《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子高的这封上书,展现了他在面对死亡时的冷静和对家人的爱护。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主动请命殉葬,以此来保全家人。这种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秦始皇的子女们,无论是仁厚的扶苏,野心勃勃的胡亥,还是勇于担当的公子高,都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命运,不仅揭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表现。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宫廷政变,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