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八百里洞庭入诗来:南歌《洞庭》的通感艺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5: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八百里洞庭入诗来:南歌《洞庭》的通感艺术

南歌的《洞庭》是一首充满通感美的现代诗。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今日看南歌诗集《一地月光》,打开篇就是一首八百里《洞庭》。但南歌的《洞庭》没有直接写八百里,而是从细节出发,从人物出发。“芦苇味的男人|水稻味的女人|用吱吱呀呀的桨声 |切碎鱼腥味的浪朵”。故事来了,洞庭芦苇、洞庭稻田、洞庭渔歌,形象生动,大写了一个”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在这句诗歌中,“芦苇味的男人 水稻味的女人”和“用吱吱呀呀的桨声切碎鱼腥味的浪朵”展现了通感(synaesthesia)的巧妙运用。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中一个感官的描述被用来形容另一个感官的经验,从而在读者或听者中产生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感官体验。

“芦苇味”和“水稻味”是嗅觉的描述,通常与自然环境、乡村气息相关联。通过将这些自然的味道与“男人”和“女人”联系起来,诗人创造了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暗示了这些人物与洞庭湖的紧密联系和他们的纯朴特质。这样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生动性,还引发了对他们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想象。

“吱吱呀呀的桨声”是听觉的描述,而“鱼腥味的浪朵”则是嗅觉和视觉的结合。诗人用听觉的“桨声”来切割视觉和嗅觉的“浪朵”,创造了一种跨感官的体验。这种通感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描述的生动性,还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感受到洞庭湖上渔民劳作的场景,仿佛能听到桨声在耳边响起,闻到鱼腥味,看到浪花的翻涌。”切碎“一字运用玄妙。其实诗高手都善于将普通的汉字,活用成一场诗的华丽焰火。

“洞庭的屋檐|挂满了串串范仲淹的阳光|银针体的洞庭少女|款款走进斑竹装扮的舞厅|跳起青螺仙子的舞蹈|醉杀八方来宾|巴陵体的小伙沙鸥翔集里走来|渔歌互答中|把酒临风|迷倒外地少女要嫁洞庭仙人”洞庭本来因为洞庭山(磊石山)像个庭院而名,屈原隐居洞庭山(磊石山)十一年,在此披香草、沉江、楚人在此为之立庙。故而洞庭可以大到唐代后的八百里,也可以小到磊石洞庭庙的屋檐。在这段诗歌中,通感的手法被诗人巧妙地运用,又营造出一个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场景。

“阳光”本身是视觉的感受,但诗人用“范仲淹的阳光”来形容,实际上是将视觉转化为了一种文化的、历史的感受。范仲淹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洞庭湖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因此,“范仲淹的阳光”不仅带来了温暖和明亮的视觉感受,还让人联想到洞庭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银针体的洞庭少女|款款走进斑竹装扮的舞厅|跳起青螺仙子的舞蹈|醉杀八方来宾”:在这几句中,诗人将多种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银针体”和“斑竹装扮的舞厅”以及“青螺仙子的舞蹈”都是视觉的描述。这明显是写洞庭名山之君山的文化,银针茶,是要站立在开水中的美妙女子,是特产也是体现洞庭女人的坚强和独立的一个比喻;斑竹,是湘妃的爱情故事,自然让人想起“斑竹一枝千滴泪”的爱情故事,汨罗江黄陵庙引领了湘妃水神文化文化的发源,君山也将二妃文化传承;屈原写在此处的《湘君》《湘夫人》已成千古绝唱。地方文化在这几句诗里得到呈现。

君山、磊石山都是洞庭湖中的青螺,自然,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洞庭秋月,会给我们带来丝丝温暖的风;而“醉杀八方来宾”则是通过视觉的享受转化为心灵的陶醉,表现出舞蹈的美丽和动人。但又会让我们联想到君山不死酒、长乐甜酒的洞庭醉态。这种通感的使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舞厅之中,目睹了少女的舞蹈,并深受其魅力所醉。

“巴陵体的小伙沙鸥翔集里走来|渔歌互答中|把酒临风|迷倒外地少女|要嫁洞庭仙人”。这里,“巴陵体的小伙”是视觉的描述,而“沙鸥翔集”则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和谐之感。在“渔歌互答中”,听觉被调动起来,仿佛可以听到清脆的渔歌声。而“把酒临风”则转化为一种内心的舒畅与自在。最后,“迷倒外地少女要嫁洞庭仙人”则通过视觉的吸引转化为情感上的倾慕和向往,表现出洞庭小伙的魅力和洞庭湖的魅力。洞庭湖其实是充满一个仙人传说的地方,黄老、八仙、陵阳、药师等。洞庭湖的“沉沙落雁”“渔歌互答““沧浪舷歌”洞庭秋月“屈原的”独清独醒”李白”洞庭赊月“”汨罗江上狂“。这些句子,太有带入感了。少女嫁给洞庭仙人,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岸芷汀兰的土地春和景明|常有五月的龙舟啸啼|龙舟鼓点震撼|披挂雄性之风|洞庭男人的号子让山岳潜形|洞庭 一个叫岳阳的古楼|常常被人踩出平平仄仄的歌谣“在这段诗歌中,通感的手法再次被诗人巧妙地运用,营造出一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洞庭湖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

“岸芷汀兰”和“春和景明”都是视觉的描述,让人联想到洞庭湖畔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龙舟啸啼”则是听觉的描述,通过拟人的手法,让龙舟仿佛具有了生命的咆哮,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这种通感的使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赛龙舟时的热闹和激动。洞庭汨罗江的龙舟,是中国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发源地,屈原在此创造了一条诗江,又在此成为诗祖。洞庭湖也因此成为蓝墨水的上游。

“龙舟鼓点震撼”是听觉的描述,而“披挂雄性之风”则是触觉的描述。洞庭男人,均为龙的传人。他们的雄性气息,每年都会在比赛龙舟的时候,淋漓尽致地挥洒自如。诗人通过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触觉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龙舟比赛时鼓点的强烈节奏和选手们身上散发出的雄性力量。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动感,还展现了洞庭湖男人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所以“洞庭男人的号子让山岳潜形”是听觉的描述,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洞庭湖男人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强大的力量。山丘看到洞庭男人都会惭愧。而“岳阳的古楼”则带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常常被人踩出平平仄仄的歌谣”则是将人的行走与歌谣的节奏联系起来,通过通感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古楼与人的互动和文化的传承。不能不让人想起《岳阳楼记》。

“洞庭本是一首先天下的诗歌|八百里潮涌中|汨罗江里|凸现出精美的诗情“在这段诗歌中,通感的手法再次被诗人巧妙地运用,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与诗歌的韵律、情感相融合,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这里,诗人将洞庭湖比作一首诗歌,实际上洞庭湖是当之无愧的诗湖;2300年的文化墨水,全部注入到此。这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内涵,仿佛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等待着人们去欣赏、去解读。这种比喻不仅突出了洞庭湖的美丽和独特,还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深厚情感。洞庭湖又的确是一首先天下的诗歌,没有疑问。洞庭湖是《楚辞》的原乡,无论走到洞庭湖哪一个角落,我们均可捡拾一地的唐诗宋词。所以作者的比喻是正确的。

“八百里潮涌中”,这是对洞庭湖浩渺水面的视觉描绘,通过“八百里”的夸张表述,展示了洞庭湖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同时,“潮涌”的动态画面也让人感受到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生命力。

“汨罗江里/凸现出精美的诗情”,最后,诗人将汨罗江与“精美的诗情”联系起来,是一种情感与视觉的通感。汨罗江作为屈原投江的地方,他在洞庭湖留下《离骚》《九歌》《九章》等多达二十三首,而且是千古绝唱。汨罗江,正是屈原的居住地、创作地和沉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在诗人的笔下,汨罗江的美丽风光和屈原的诗歌情感相互交织,凸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