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港大:从学医到救国的历史转折
孙中山在港大:从学医到救国的历史转折
香港大学不仅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更是孙中山先生曾经求学的地方。1887年,孙中山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这里正是香港大学的前身。孙中山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他后来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如今,香港大学不仅保留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还成为了亚洲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继续传承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孙中山的求学之路
1887年,21岁的孙中山从夏威夷檀香山回到香港,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这所学校由英国传教士创办,是香港第一所正规的西医学校,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之一。孙中山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医学训练,学习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内的现代医学课程。
在港大期间,孙中山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与同学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人经常讨论时事,关注国家命运。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医术,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的疾苦和人民的需求,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医人”到“医国”
在学习期间,孙中山逐渐认识到,仅仅通过医学来救治病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但他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医生,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获香港大学学生会邀请,在港大的“大礼堂”(现称陆佑堂)发表演讲。他用英文说道:“香港是我重要启蒙之地,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的知识诞生地,来到香港就是回家。”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对香港和香港大学的深厚感情。
香港大学的历史传承
香港大学成立于1911年,翌年正式开学。1912年,香港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成为其医学院。如今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就是当年孙中山学习的地方。为了纪念孙中山,港大校园内还专门设立了“中山阶”,以表彰他对中国的贡献。
除了“中山阶”,港大校园内还有多处与孙中山相关的纪念设施。例如,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于2010年捐赠的一尊孙中山铜像,就矗立在医学院内。这些纪念设施不仅记录了孙中山与港大的渊源,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传承着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精神。
革命的起点
香港不仅是孙中山的求学之地,更是他革命事业的起点。1894年,孙中山在香港创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随后,他又在香港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招待所,为革命党人提供集会和策划起义的场所。
从拔萃书室到中央书院,再到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医学知识,更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信念。香港大学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不仅承载着孙中山的青春记忆,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地标。
如今,当你漫步在香港大学的校园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孙中山当年求学时的激情与理想。而那段关于“医人”与“医国”的故事,也成为了港大乃至整个香港最宝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