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兰州牛肉面没走出兰州?
为什么兰州牛肉面没走出兰州?
兰州牛肉面,这碗承载着西北味道的面食,为何始终未能走出兰州,成为全国性的美食品牌?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与商业机遇的有趣故事。
在东南沿海看到的兰州拉面,不是传统上真正意义的兰州牛肉面。兰州人对外地(包括甘肃省其他地市)的牛肉面均表示不屑,从骨子里认为,只有兰州的牛肉面才是真正的牛肉面。
正是这份傲气,给了青海化隆人机会。
据传说,清朝嘉庆年间的陈维精,出生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苏寨村(今属焦作市博爱县)。陈维精在京城国子监求学期间,醉心于膳补食疗的研究,广泛阅读了诸如《日用本草》、《救荒本草》、《食物八类本草》、《遵生八·四时调摄》以及袁枚的《随园食单》等多部古代膳食与营养学著作,将医食同源的理念应用于烹饪实践中。陈维精精通酱、卤、烹、炸等各种烹饪技法,并因其精湛技艺和独特的美食创新被誉为“怀庆食圣”。
陈维精传承并改良了家族的牛肉面制作技术,并把这项技术教给了学生马六七(这个名字有些可疑,还有一点可疑的是为什么不传给自己家族人?)。
马六七是东乡族人,马六七从陈维精那里学到了“小车牛肉老汤面”的制作技艺,并将这种面条的做法带回了兰州。马保子又和其他人进行了改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特色的兰州牛肉面,并统一了这一地方美食的标准。
直到今天,在兰州有两家牛肉面馆比较有名,一家叫“陈记”,一家叫“磨沟沿”,据说都是秉承传统做法和味道的店铺。
这么多年,兰州牛肉面为什么没有走出兰州呢?
深入这座城市,你会发现,兰州人骨子里还是有很深的优越感,尽管这种优越感与日逐减。兰州从隋朝就开始建立,当时还是陇西郡下面的一个县,叫金城县。清朝乾隆年间设兰州为甘肃省省会。解放后,兰州更是国家设置的战略要地,这里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兰州大学当时更是全国闻名。
兰州人对兰州牛肉面的喜爱是深入骨子里的,或者换一种说法,西北戈壁也没有其他什么可以吃的。北方冬天就是大白菜和土豆,兰州能创新出拉面这种填饱肚子还美味的小吃,可以说是一种壮举。典型老兰州人经常是早一碗,中午一碗,用当地话来说“攒劲得很”。
正是由于城市本身的优势,再加上兰州人口本来就少,1993年大约150万,2023年不到400万,这里既不是交通大汇聚的地方,也不是人口输出的地方(甘肃其他地市输出的多),自然无法将本地一些文化、美食进行输出。
1989年,首家化隆拉面店在厦门经济特区开业。这一年青海省GDP是60.4亿元,兰州市GDP是64.3亿元,兰州这么高的GDP当然看不上青海化隆县一个县。
贫穷让化隆人必须走出化隆,青海化隆人可以说是被迫将拉面推向全国。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小地方的人,凭着一点手艺谋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结果也做越大,四川郫县豆瓣酱、福建沙县小吃莫不是如此。
时代给了化隆人机会,兰州给了化隆人手艺,化隆人也很争气。
首先化隆人给拉面取了一个好名字“兰州拉面”,这个“拉字”传神的把兰州牛肉面做了概括。同时主动做减法,减去很多拉面的粗细种类,打造爆款,以速度快、口味香为切入点,符合快餐的特点。再辅以加法,结合很多当地特色,推出盖浇饭、红烧牛肉面等做法,充分吸引不同人群,形成客流量。
其次是政策支持,青海省以及化隆县政府为了
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积极鼓励和支持外出创业,设立创业基金,互助模式,结合西北美食的IP,快速辐射全国。
最后就是青海化隆人的团结互助,当然,这与化隆人身份(清真)有关,他们在外开店时采用了一种紧密的互助合作方式,互相扶持、传授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化网络,店铺小,辐射广。
兰州拉面发展到最后,以至于甘肃外省人从来不知道有兰州牛肉面,只知道有兰州拉面。也不知道兰州是该感谢化隆人,还是嫉妒化隆人。
有时候越是困难,越是能诞生伟大。往往那些依靠政策扶植的产业,往往难以发展做大。政策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是默许,而不是干预。深圳奇迹如此,微信崛起如此,字节跳动能挑战美国政府的神经也是如此。
话又说回来,兰州牛肉面的味道确实要好上化隆兰州拉面100倍,只不过这种认知,仅仅存在于兰州人心里和在兰州工作过的人心里,这部分在中国14亿人口里又有多少呢?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