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958年,毛泽东在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欣然命笔,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獗和新社会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原文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祖国大地上白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连神医华佗对小小的血吸虫也无可奈何。
许多村庄荒草丛生,杳无人迹,瘟疫无情蔓延,千门万户家破人亡,到处都能听到那些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们的灵魂的哀嚎之声。
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的路程,沿着天路遥遥地看过万千河流。
牛郎如果要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的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如今的中国,春风杨柳,景色迷人,六亿人民都是像尧舜那样的圣人。
落花随着人们的心愿翻滚成浪,青山也尽力化作桥梁。
五岭山脉的银锄飞舞,三河大地的铁臂摇动。
试问瘟神你将要到哪里去?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火光明亮,照耀天空,以此来送走瘟神。
注释
- 疟(nüè)疾: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患者会周期性发热、发冷和出汗,严重时可致命。
- 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 薜荔(bì lì):一种常绿藤本植物,这里用来形容荒草丛生的景象。
- 遗矢:遗失,这里指人口减少。
- 巡天:沿着天路巡视。
- 一千河:形容河流众多。
- 银锄:银色的锄头,这里比喻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
-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泛指全国各地的河流。
创作背景
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最后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赏析
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虏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绿水青山”,本是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却“枉自多”,即再多也无用,再美好也无用,因为在瘟神肆虐下,对于贫病交迫的疫区人民来说,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华佗,作为神医的代表,也对这种小小的血吸虫束手无策,突显了血吸虫病的顽固和危害之大。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两句诗描绘了血吸虫病肆虐下农村的悲惨景象。千村万户,荒草丛生,人烟稀少,只有鬼魂在唱歌,暗示着死亡和荒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未来的展望。坐在地球上,每天随着地球自转行走八万里,遥望天空,可以看到无数的河流。这种宏大的视野和豪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牛郎,作为民间传说中的勤劳农民的代表,也对血吸虫病感到无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切的悲欢离合都将过去,暗示着新的希望和变化即将到来。
第二首,写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春天的中国,杨柳依依,景色迷人。六亿中国人民,个个都是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展现了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落花随着人们的心愿翻滚成浪,青山也尽力化作桥梁。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和能力。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五岭山脉的银锄飞舞,三河大地的铁臂摇动。这两句诗描绘了劳动人民在大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展现了他们的力量和决心。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最后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试问瘟神你将要到哪里去?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火光明亮,照耀天空,以此来送走瘟神。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疾病、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简析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一组七言律诗。第一首诗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首诗写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全诗虽分两首,实为一体,前一首写旧社会,后一首写新社会,起到了鲜明对比的作用,突显了新社会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和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