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坟时代的历史建筑,竟然这么酷炫?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2: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坟时代的历史建筑,竟然这么酷炫?

公元250年至538年,日本正处于一个被称为古坟时代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来自亚洲大陆的农耕和金属加工技术传入日本。古坟时代因独特的墓葬群而得名,这一时期,神道教从先前的信仰体系中逐渐形成,同时,强大的大和族崛起并最终成为日本的皇室家族。

01

墓葬形制:从简单到复杂

古坟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为精英阶层建造的墓葬群,这些墓葬群的大小和形状各异,从几米长的圆形或方形土堆,到长达数百米的大型钥匙孔形墓葬。早期的墓葬结构较为简单,仅在土堆顶部或石室内安放棺材,但到了后期,墓葬内开始放置陪葬品,如武器、饰品或其他个人物品,具体陪葬品取决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地位极高的人甚至会有数千件陪葬品,分别埋葬在专为其建造的土丘中。到了古坟时代晚期,墓葬群的规模逐渐缩小,更多的人开始使用15米左右的墓葬群,形成墓地。这些早期的古坟主要集中在本州岛中部,即今天的京都、奈良和大阪地区。这些墓地最早可追溯至4世纪初,随后逐渐扩散至九州南部以及本州北部和东部地区。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建造的墓葬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02

墳轮:古坟时代的艺术瑰宝

古坟时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陶器发展是埴轮的出现,这是一种葬礼雕塑,描绘了装饰华丽的马匹、全副武装的武士、穿着华丽的贵族、农民和舞者等形象。这些雕塑通常被放置在墓葬群和墓穴中作为供品。

为纪念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挂甲武人埴轮」被认定为日本国宝50周年,本次展览将展出包括挂甲武人埴轮在内的约120件埴轮,追溯古坟时代的埴轮制作历史,展示埴轮的多样造型与艺术魅力。

古坟时代始于公元250年,迄于公元592年,因当时统治者及豪族热衷营建大型坟墓而得名。埴轮就是这一时期古坟顶部和坟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总称。埴轮造型多样,涵盖人物、动物、房屋、器物等类别,对了解古坟时代的生产生活及社会习俗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博馆藏的这件挂甲武人埴轮出土于群马县太田市饭冢町,表现了一个身披铠甲、手持大刀和弓箭的武士形象,造型生动,制作精良,展现了古坟时代埴轮制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亦是研究古坟时代后期东国武士装束的重要实物资料,1974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在群马县太田市周围还出土了4件与东博馆藏挂甲武人埴轮相似的武士埴轮,可能同出于一个作坊,目前分别收藏在日本和美国的美术馆与博物馆。本次展览中,这5件武士埴轮将首次同时展出,其中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所藏埴轮为近60年来首次公开展出。

「挂甲武人」埴轮,古坟时代(6世纪),从左至右分别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相川考古馆、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千叶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奈良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

武士埴轮外,展览还汇集了日本各地出土的埴轮,这些埴轮因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工匠的技艺熟练度及墓主生前身份的高低而呈现出多样的造型和风格。亮点展品包括修复完成后首次展出的「跳舞的人」埴轮,以及造型可爱的马形埴轮、鹿形埴轮。

立有埴轮的古坟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早期的陪葬品以勾玉、铜镜等祭祀品为主,之后陪葬品中的铁制武器、盔甲等兵器随之增多。由此可见,古坟时代统治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祭司变为武将。展览也将呈现古坟中出土的金制耳饰、金铜制鞋、镶金大刀等,帮助观者了解古坟时代的历史变迁与政治制度演变。

部分展品
「挂甲武人」埴轮,群马县太田市饭冢町出土,古坟时代(6世纪),日本国宝
「跳舞的人」埴轮,埼玉县熊谷市野原古坟出土,古坟时代(6世纪)
「荷锄男子」埴轮,群马县伊势崎市赤堀村104号坟出土,古坟时代(6世纪)
「戴天冠的男子」埴轮,福岛县磐城市神谷作101号坟出土,古坟时代(6世纪),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家形埴轮,大阪府高槻市今城冢古坟出土,古坟时代(6世纪)
马形埴轮,三重县铃鹿市石药师古坟群63号坟出土,古坟时代(5世纪)
鹿形埴轮,静冈县滨松市边田平1号坟出土,古坟时代(5世纪)
金制耳饰,熊本县和水町江田船山古坟出土,古坟时代(5-6世纪),日本国宝
展览海报

03

陪葬品:社会等级与宗教信仰的体现

古坟时代的陪葬品种类繁多,从简单的工具到精美的玉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信息。

古人十分重视与推崇玉器,他们将玉器看作是身份、权位以及财富的一种象征。而且人们生前佩戴的玉器,在逝世后会带入坟墓作为陪葬品。

古时厚葬之风盛行,尤其是在周至汉这一时期,当时人们相信用玉器封住逝者的各个窍穴,可以使得尸首长期不朽,所以出土的古墓葬品中出现很多玉器。古时陪葬品中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玉衣、玉塞、玉含、握玉等。

玉衣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又称为“玉匣”、“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分的不高下 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候、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 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玉塞
中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所以死后用“九窍玉”堵塞或遮盖在死者的身上。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张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九窍玉”即塞在这些部位的玉器: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门塞1件,生殖器塞1件。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 “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塞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玉蝉
又称“玉唅”或“玉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与“九窍“之一的口塞不同。据考古发现,从殷商起,几乎所有朝代都有死者口中含物的情形,因此推测含玉的来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珍爱的东西放入死者口中。口含之物包括珠、贝、玉、钱币等,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蝉形玉。
为什么用玉蝉作含玉呢?研究认为,一则取蛹变蝉,如死者之灵魂开始新生命,还有一种可能是蝉的形状正好与舌形相似。

握玉
古人不忍心看着死者“空手而去”,所以便出现了“握玉”,通过用玉器来陪葬,此来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供给充足,生活富裕。在新石器时代的 “握玉”中多数都是兽牙或贝;而发展到殷商时代,用贝尤其多;到了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较多;直至从汉代开始,部分是玉璜,多数的都是“玉豚”,也就是玉猪。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古坟时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通过研究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坟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古坟时代的历史建筑不仅仅是古老的墓葬,它们更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瑰宝和技术结晶。从巨大的土堆到精美的雕刻,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这些历史建筑不仅见证了古代日本的政治变迁,也成为了今天人们了解那段遥远历史的重要窗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