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各回各家,增进家庭感情
春节各回各家,增进家庭感情
春节的脚步渐近,如何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各回各家过年”,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夫妻之间的矛盾,还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陪伴自己的父母,享受家乡的温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建学建议,夫妻之间应真诚沟通,共同制定适合双方的过年计划。此外,年轻人也在探索新的过年方式,如与朋友一起旅行过年,既缓解了疲劳和焦虑,又能建立对未来的新憧憬。无论是哪种方式,关键在于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各回各家过年”: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定居北京的芝芝与丈夫同为独生子女,娘家在广州,婆家在辽宁。去年开始,芝芝和丈夫尝试各回各家过年。去年一家四口先到长白山旅行,除夕在辽宁大连与公婆一起吃年夜饭,大年初二芝芝带着孩子飞回广州,丈夫则和父母返回鞍山老家。芝芝表示,这种过年方式让大家都见了想见的朋友,吃到了家乡的美食,再次相聚时都感觉充满能量。
李建学分析,春节之际,原生家庭的温馨相聚固然重要,而夫妻二人世界的团圆更显珍贵。“各回各家”看似照顾到了双方家庭的利益,却可能“牺牲”了小家庭的甜蜜。他建议,在夫妻生活中应将夫妻关系置于首位,以小家庭的幸福为先,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双方父母的情绪和分歧。
“过年搭子”:年轻人的创新选择
当春节的传统与数字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赛博”一代相遇,不知不觉间已经涌现出诸多新形式和新内涵。有人约陌生人一起过年,组成了“春节搭子”;有人视爱宠为家人,攻克险阻带“哈基米”回村过年;有人穿上了5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花棉袄”,让春节时装走过一个新轮回;还有人自拍自导自演“春晚”,登上自媒体的热搜“舞台”;更有人带父母一同“逃离”家乡,旅行过年……
在网络结识后成为“临时家人”。生活在山西晋城的Monkey King就是这个群里的一员。2024年1月初,他在小红书发帖寻找“春节搭子”,后来机缘巧合加入该群。春节期间,他们打算在云南大理相聚,在民宿自己动手做一顿年夜饭,然后一起去徒步旅行。
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许多家庭会举行家庭才艺表演,以展示家庭成员的才华和魅力。才艺表演的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的家庭会安排家庭成员演唱歌曲、演奏乐器,有的则是舞蹈、讲笑话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家人的表演,增进感情。
此外,还可以组织家庭小游戏,如夹弹珠比赛、音乐椅子等,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尝试亲子DIY项目,例如制作新年灯笼、剪纸或写福字,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增进感情。准备一桌中西合璧的年夜饭,既有传统硬菜,也有比萨、意面等年轻人喜欢的食物。使用AR贺卡发送祝福,或者定制AI拜年视频,为传统习俗增添科技元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年度总结vlog,记录过去一年的美好瞬间。
专家建议:相互理解与尊重是关键
李建学建议,对于未婚的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若是双方地域文化相近、生活习惯相同,在相处过程中相对会轻松一些;而在婚后若是出现“过年回谁家”的抉择,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有意识地不断发现对方及对方家人的优点与价值,忽略对方可能存在的缺点或者问题。
李建学认为,夫妻双方应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寻求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并化为家庭中的一项默契,使家人无需每年为此劳碌。“若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同时邀请双方的父母至小夫妻所在城市共聚一堂,并分开居住。除此之外,还可以换一种新的过年方式,比如在旅游中过年。”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亲族团结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亲族团结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选择何种方式过年,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让春节成为增进亲情、传递温暖的温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