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善院士寄语重庆大学城三中学子:科学筑梦,阳光前行
何继善院士寄语重庆大学城三中学子:科学筑梦,阳光前行
12月20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来到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志在长空更阳光》的精彩讲座。作为“阳光讲坛”的首位主讲嘉宾,何继善院士用自己数十年的科研生涯,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从矿砂检验到工程院院士
何继善院士,1934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都有重要贡献,曾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何继善院士在中南大学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从助教到教授,担任过副校长和校长等职务。
逆境中的求知欲
何继善院士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6岁时因抗战爆发而辍学,建国后又因家庭贫困而打工谋生。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18岁时,他进入湘东钨矿工作,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了与地质勘探的不解之缘。通过自学和虚心求教,他很快成为矿砂检验的能手。1956年,他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正式踏上科研之路。
创新精神引领科研突破
何继善院士在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他创立的双频激电法、广域电磁法等理论,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他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地质勘探和能源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荣获多项国家科技大奖。
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除了科研成就,何继善院士在教育领域同样贡献卓著。他在中南大学任教近60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创建了我国首个地电场研究博士点,主编多本教材,为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中学生的期望
在讲座中,何继善院士多次强调,科学研究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同时也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他结合自己在地质勘探领域的研究经历,向同学们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他勉励学子们胸怀大志,以中华民族振兴为己任,通过科学教育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举办“阳光讲坛”,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此次邀请何继善院士开讲,正是学校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深受启发。他们纷纷表示,何院士的故事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科研梦想的决心。一位高二的学生说:“何院士的经历让我明白,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我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讲座不仅是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精神风貌。相信在何继善院士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学子投身于科学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