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东征与惠州古城墙:一段被遗忘的近代史
孙中山东征与惠州古城墙:一段被遗忘的近代史
1922年6月1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武装政变在广州爆发。陈炯明率领粤军驱赶孙中山,宣布取消广州军政府。这场政变不仅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也直接引发了三年后震惊全国的东征。
惠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因其坚固的城墙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征军必须攻克的军事要塞。惠州古城墙,这座始建于宋代的防御工事,即将在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惠州古城墙依山傍水,巧妙利用东江、西枝江和西湖的天然屏障,形成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城墙全长14000余尺,高35尺,由青砖砌成,城基宽达20尺。这样的建筑规模,在当时堪称岭南之最。
1923年5月,孙中山命令滇桂联军出兵东江,征讨陈炯明。面对装备精良的东征军,惠州古城墙展现出了惊人的防御力。尽管联军使用了飞机、大炮和机枪等现代武器,但面对高达35尺的城墙,进攻屡屡受挫。敢死队试图用云梯和绳索板攀登城墙,但均被守军击退。历时半年,联军始终未能攻下惠州城,最终无奈撤兵。
1924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会议,决定分三路再次进攻惠州。然而,惠州古城墙再次成为东征军难以逾越的障碍。经过四个半月的激战,东征军依然无功而返。古城墙的坚固防御,让革命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这次,东征军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更为猛烈的炮火攻击。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黄埔军校将士们经过30小时的激战,终于攻陷了惠州城。这场胜利,结束了惠州自建城以来未曾被攻陷的历史,也标志着古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最后辉煌。
惠州古城墙的失守,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1925年11月7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颁布拆城布告,决定拆除惠州城墙。布告中提到:“惠城处东江之上游,扼潮循之咽喉,城高基固,四面环水,自宋迄今,迭经战争,久攻不破。民十以来,陈逆炯明意图叛变,先遣杨逆坤如盘踞斯城,藉作谋叛根据地。五年之间,老弱罢转,丁壮苦饷,四民失业,闾里为墟。城内外商民,受祸尤烈。博罗、河源等县,均延及之。推原其故,皆由惠城危阻,叛逆据之,以为祸国殃民之资,若不亟予拆卸,难保惠民不再受荼毒。”
1928年,惠州府城拆城工程正式开始。昔日巍峨雄伟的古城墙,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惠州古城墙仅存约180米,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岁月。
惠州古城墙,这座见证了千年沧桑的防御工事,最终在近代史的洪流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一座城墙,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承载着惠州人民的智慧与坚韧,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