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叙事艺术与科技梦想 中国科幻电影开启多维创新之旅
融合叙事艺术与科技梦想 中国科幻电影开启多维创新之旅
近年来,在《流浪地球》系列带动下,科幻题材逐步成为国产影视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批新的科幻电影,如《三体》《群星闪耀时》《我们生活在南京》纷纷启动或者正在热拍。当下,探索国产科幻片本土化叙事的规律和艺术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独行月球》海报
《流浪地球2》海报
《从21世纪安全撤离》海报
叙事本土化
近年来,中国科技水平取得显著进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空天科技、基因科学、生物工程、高端芯片等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空天科技方面,中国的成就获得世界同行的认可,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科学热情,全民科学素养日益提高。这是科幻片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向科幻片创作提出了挑战:科幻片的本土化叙事,首先要建构一个中国普通观众认同的科幻世界。
比如《流浪地球》讲述人类为了躲避太阳毁灭的危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前往比邻星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国航天员展现了高超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使命感,获得观众高度认可。而某些国产科幻片被观众批评,重要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观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显著提高,影片却没有打造出逻辑自洽的、本土化的未来世界。
《疯狂的外星人》《宇宙探索编辑部》和《从21世纪安全撤离》则通过将本土文化和科幻元素进行有机融合,都在观众中获得了较好口碑。
类型多样化
科幻是一个超级“百搭”的类型,在中外电影史上,纯科幻片很少,杂糅多种类型元素的科幻片是市场主流。在所有亚类型中,更适宜进行本土化叙事的是科幻战争片、科幻灾难片、科幻喜剧片和科幻爱情片等。
其中,科幻灾难片的主情节线一般为主人公带领民众应对灾难,与恶劣气候、变异生物、外星人等进行斗争,如设定太阳系即将毁灭的《流浪地球》。科幻战争片依据反派设定分为两类:一类以外星生物、人工智能为反派,主要突出战争的正义性和英雄主义;另一类的反派为人类因野心或差错造就的变异怪物,主要呈现出对科技的反思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等。国产片《上海堡垒》和电视剧《三体》都是科幻战争类型。
与宏大叙事迥异的是聚焦个体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科幻爱情片。科幻爱情片根据主要情节一般分为两类:一类的浪漫对象是外星人或人工智能,恋情遭遇社会或种族障碍;另一类的科幻元素是影响主人公情感关系走向的助推器或阻力。
梦想现实化
科幻影视作品可以从细节层面描绘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情绪、情感,从宏观层面再现或者创造大场面和重大情节,从主题层面表现丰富的思想,从效果层面引导观众情绪、激荡观众情感等。
多部科幻电影的实践证明,只要实现了成功的本土化叙事,国产科幻片可以将这一类型本身的艺术潜能发挥到极致。中国电影观众数量全球第一,社交媒体高度成熟,如果一部科幻片能够击中本土观众的情绪爆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登上媒体话题榜单,形成营销势能,破圈成为大众电影、全民电影,其艺术潜能的市场效果巨大。
成功的本土化科幻片,应当基于本土现实,反映国民期盼,讲述未来世界里脑洞大开的故事,塑造出本土化的、可亲近的未来英雄,既可以获得观众共情共鸣,又可以创造由本土英雄引领的未来世界,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为国人提供关于未来的安全感、秩序感、意义感,重塑对未来世界的认知、对个体人生的认知,并由此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科学发展正在为科幻片铸造更加坚实的基础。10月15日,中国公布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明确了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目标,提出中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其中有些科学名词可能闻所未闻,但是它们确确实实已经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就像中国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为《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影片中的中国航天员形象提供了现实基础,加深了观众的情感投入和认同一样,未来中国空间科学的成果,也必将为国产科幻片创作加油助力,保驾护航。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