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回赠肉”竟是东坡肉的前身?
苏东坡的“回赠肉”竟是东坡肉的前身?
“回赠肉”是东坡肉的前身,源于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徐州抗洪期间的一段佳话。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洪水围城。苏轼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奋战,徐州城终于保住了。
为了感谢苏轼的领导和付出,徐州百姓纷纷送来猪肉。苏轼深受感动,便指点家人将这些猪肉做成红烧肉回赠给百姓。这道菜选用上等五花肉,切成三指宽的正方形块状,用细绳绑好,以防炖煮过程中散开。经过焯水去腥后,将肉块皮朝下放入砂锅,加入葱姜、酱油、糖等调料,小火慢炖至少两小时。这道菜的特点是皮薄肉嫩、色泽红亮、味醇汁浓,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美食家。他将烹饪视为一种生活艺术,常常在诗词中记录自己的美食体验。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进一步完善了这道菜的制作工艺,并将其命名为“东坡肉”。随着苏轼的足迹,这道菜从黄州传到了杭州。
公元1089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担任知州。此时的杭州,湖光山色,人文荟萃,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在这里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还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西湖葑草淤塞、湖面减小的状况,苏轼上书朝廷,力陈西湖治理的重要性。在他的主持下,20万民工疏浚西湖,筑起了横贯南北的长堤,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苏堤”。苏堤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还为杭州百姓带来了福祉。
东坡肉传入杭州后,迅速成为杭州菜系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凝结着苏轼的智慧和他对杭州的深情。在杭州,东坡肉不仅是宴席上的常客,更是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美味。它的烹饪技艺代代相传,成为杭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东坡肉早已走出杭州,享誉全国。它不仅是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当人们品尝这道菜时,仿佛能感受到苏轼的乐观豁达,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与杭州,杭州与东坡肉,这段跨越千年的美食情缘,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正如苏轼所言:“人间有味是清欢”,东坡肉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