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高寿乾隆的饮食密码:御膳房370人团队精心打造
89岁高寿乾隆的饮食密码:御膳房370人团队精心打造
乾隆皇帝,这位自称“古稀天子”的传奇君王,以89岁高龄辞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他硬朗的体格和罕见的高寿,是否与他的日常饮食有关呢?让我们一同揭秘乾隆皇帝的御膳秘密。
规模宏大的御膳机构
供给乾隆日常饮食的机构是御茶膳房。御茶房“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下设清茶房、蒙古茶房,为皇室提供清茶与奶茶。御膳房则“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下设内外膳房、侍卫膳房,膳房库下有肉房、干肉库、银器库。在清代,御膳房官员、厨役保持在370人左右,御茶房则有120多人。可谓部门精细、人员众多。
严格的用餐制度
皇帝吃饭不能叫“吃饭”,要称为“用膳”或者“进膳”,“吃饭”无法彰显天子九五至尊的威严,“饭”与“犯”同音,也不大吉利。一些文学作品常用每日“满汉全席”108道菜云云来形容清代帝王饮食之奢侈,实际上乾隆皇帝每顿吃的菜约在15-25道之间,最为奢靡的慈禧太后也只是在年节之时才安排108道菜。当然,皇帝并非要将菜品全部吃光,其中一部分称为“额食”,只是摆出彰显皇家气派,充当气氛组。所食之菜,有燕窝、鹿尾等高热量、高营养奢侈品,也有家常炖白菜、炒鸡蛋。
皇帝正餐分为早、晚二膳,早膳一般在卯正之后(6-7时),晚膳通常安排在午未之间(12-14时),主食均至少有十余种,晚膳制作方式更为多样,有炖、煮、爆、炒、烧、烤。早膳之前、晚膳之后还有早点、晚晌,早点一般安排在起床洗漱之后,晚晌通常在酉时(17-19时),食物种类远少于正餐。
精致的饮食追求
乾隆皇帝的御膳不仅菜品丰富多样,还包括许多珍贵食材,如燕窝、鹿尾等。他的早膳通常在早晨六点之后,晚膳则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之间。御膳房的太监们分工明确,确保皇帝能够及时享用美食。此外,乾隆皇帝的用膳礼仪也非常讲究,餐具皆为金制,用餐时还有专门的音乐伴奏。这些奢华的饮食礼仪,无不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生活的极度奢华。
巡游期间的饮食特色
乾隆皇帝还是一位热爱巡游的君王,曾六下江南,四次东巡。在外期间,皇帝的饮食规制一依宫中,只是根据地点不同对菜品略加调整。乾隆帝第四、五、六次下江南途经扬州,其饮食动态被记入《清宫扬州御档》。驻跸扬州十余日,乾隆帝曾在天宁寺用膳10次、高旻寺用膳3次。频繁在寺庙用膳,是因他喜爱素馔。《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帝对天宁寺僧人表示“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扬州画舫录》还记载,淮扬名菜文思豆腐就是诞生于天宁寺僧人文思之手,乾隆吃后赞不绝口,将其列入宫廷菜肴。
乾隆皇帝的御膳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奢华与讲究,也反映了他对饮食的个人偏好和养生理念。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生活的精致与繁复,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帝王的饮食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