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坡鹿:从26头到千只的保护奇迹
海南坡鹿:从26头到千只的保护奇迹
在海南岛西部的低地疏林中,生活着一种珍稀的鹿科动物——海南坡鹿。这种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曾因人类活动干扰而濒临灭绝。然而,在大田保护区和邦溪保护区的共同努力下,海南坡鹿从20世纪70年代的26头,恢复至如今的千只左右,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从极度濒危到“呦呦鹿鸣”
海南坡鹿是鹿科泽鹿属的一个亚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它们有着长长的睫毛,乌黑溜圆的眼睛。雌鹿脖颈细长,一条纵行的黑褐色脊带纹由背部中央延伸至尾巴,带纹两侧点缀着白色花形斑点,身形优雅。雄鹿毛色更深,标志性的“C”字形鹿角彰显雄性风范,相比雌鹿的灵动温和,雄鹿的眼中多了沉稳深邃。
在20世纪50年代,海南坡鹿还是一个较为兴旺的家族。但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其生存环境不断萎缩,种群数量一度锐减到26头,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大田保护区)和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邦溪保护区)分别成立,致力于海南坡鹿的保护和发展。
多措并举,科学保护
大田保护区实施了修建坡鹿保护高围栏、开展海南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驯化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海南坡鹿种群逐步增长。保护区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项研究,推动了坡鹿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大田保护区有一只明星坡鹿,工作人员给它起名“田田”。2018年10月22日,巡护员在灌木丛中发现了刚出生3天左右的“田田”。它很饿很虚弱,找不到妈妈。巡护员把它带回管护站,细心陪护,直到一年后成熟野放。从小被人工喂养的经历让“田田”和人类很亲近,它把工作人员的宿舍区当作自己的家,总是在那附近出现。工作人员都很疼爱它,总是准备它喜食的地瓜投喂它。
“‘田田’也当了妈妈,坡鹿一年生一胎,一胎一般是一只。它已经生了4个鹿宝宝。今年9月,它将迎来又一个新生命。”大田保护区高级兽医师林贤梅说。
不仅是人工喂养的“田田”,保护区的坡鹿长时间和保护人员接触已经对他们产生信任。“有时坡鹿遇到危险,它们还会往管护站的方向跑。它们很聪明,知道我们是保护它们的人。”大田保护区鹅炸河管护站站长汤表义说。
科研合作,助力保护
据大田保护区综合科负责人李善雄介绍,保护区近年来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就海南坡鹿种群动态监测和数量调查、海南坡鹿遗传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等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林贤梅从1993年来到大田保护区工作,见证了保护工作的变化。“除了海南坡鹿,保护区的其他野生动物也是我们的保护对象,比如野猪、小灵猫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来保护区开展科研和培训工作,基层巡护员的专业保护知识得到很大提升,保护区也越来越注重用科学的方式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林贤梅说。
目前,大田保护区记录有维管束植物519种,脊椎动物94种,除代表性物种海南坡鹿外,还有圆鼻巨蜥、小灵猫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多年努力,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已从极度濒危到稳步增长,达千只左右。通过人工迁移保护的形式,其栖息地逐渐扩大,已由大田、邦溪保护区逐步扩展至海南文昌和猕猴岭等地。
海南坡鹿的保护工作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拯救行动,更是对整个热带生态系统保护的生动实践。它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保护工作仍需持续努力,以确保这一珍稀物种能够在未来继续繁衍生息,为海南岛的生态平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