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境台下的赣州古城探秘
八境台下的赣州古城探秘
赣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自古便是赣江、章江、贡江三江交汇之地,孕育出璀璨的宋城文化。八境台,作为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观赏赣州全景的最佳地点,更是探寻这座“江南宋城”历史建筑的理想起点。
八境台:千年古台见证宋城辉煌
八境台位于赣州老城区东北隅的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据史料记载,时任虔州(赣州古称)知州的孔宗瀚登台远眺,将所见美景绘制成《虔州八境图》,并请著名文学家苏轼为之题诗。苏轼挥毫写下八首诗作,其中一首写道: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庆云从风不待祷。”
这组诗作不仅描绘了赣州古城的壮丽景色,也奠定了八境台作为赣州文化地标的地位。历经近千年沧桑,八境台几经毁损重建,现存建筑为1984年仿宋式重建,高28.5米,三层楼阁式结构,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
登上八境台,赣州八景尽收眼底:石城烟雨、章贡秋涛、马祖岩泉、崆峒返照、郁孤台影、天竺晴岚、峰山积雪、雁塔文光。这八处胜景,犹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宋代。
古城墙:宋代砖石凝固的历史
从八境台沿古城墙漫步,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宋朝。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晋代,现存城墙主要为北宋时期所建,全长约6.3公里,是中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宋代城墙。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经八境台到西门长3.6公里,城墙上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
古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更是赣州历史的见证。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凝固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走在城墙上,可以感受到宋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古代城市的雄伟气势。城墙内外,古树参天,绿意盎然,与古老的砖石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魏家大院:客家文化的瑰宝
离开古城墙,沿着古朴的街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魏家大院。这是赣州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式建筑,被誉为“赣南客家第一祠”。
魏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福建连城迁至赣州的魏氏家族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18,000多平方米,包括5栋住宅、1座祠堂、2座谷仓、2座旧式蒙馆和1座新式学校。所有建筑均采用水磨青砖的封火山墙,房梁用材考究,木雕精美,展现了客家建筑的精湛工艺。
如今,魏家大院已辟为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走进大院,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院内展出的客家民俗文物,让人领略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魏家大院不仅是赣州客家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赣南客家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福寿沟博物馆:古代城市排水的智慧
从魏家大院出来,沿着古街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福寿沟博物馆。福寿沟是北宋时期赣州知军刘彝主持修建的城市排水系统,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它与古城墙、古街道、古浮桥并称为古代赣州城市建设的四大工程。
福寿沟的设计极为巧妙,主沟总长14.6公里,集水面积达2.7平方公里。它与章江、贡江相通的12个水窗,能根据江水的涨落自动开关,堪称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杰作。更令人惊叹的是,经过修复的福寿沟至今仍为赣州老城区的排水主干道,充分展现了古代赣州人的智慧。
福寿沟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模型还原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了福寿沟的历史沿革、工程设计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福寿沟的沟体结构,了解其科学原理,感受古代赣州人的智慧与匠心。
八境台下的赣州古城,每一砖每一瓦都凝结着千年的历史,每一处古迹都在诉说着宋城的辉煌。从八境台到古城墙,从魏家大院到福寿沟,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赣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们静静地矗立在赣江之畔,见证着赣州这座江南宋城的千年沧桑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