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病科医生的系统培养之路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病科医生的系统培养之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病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3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由于人均寿命延长,老年周期也随之拉长,老年医学科需求旺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老年病科医生的成长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位医生的进修之路始于医学院校。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他接受了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该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老年医学研究的单位之一,首批获得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计划项目 100余项;获各级科技奖 10 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在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尤为突出:①建立中国西部多民族老年衰弱队列与高龄老人长期随访队列,分析了长寿老人基因多态性特点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了高龄衰弱的临床队列研究,在国际老年医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②国内率先创新构建了预防失能、衰弱的老年功能促进技术体系,包括:基于老化理论和衰弱理论的老年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老年失能、老年谵妄、 老年围术期、老年不合理用药评、老年营养六大老年的综合评估与干预技术, 牵头编制指南及专家共识多个,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③建立了基于循证医学的持续性老年健康维护的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内技术规范31项,代表中国参编《2018国际肌少症指南》,牵头编制国内多项指南、共识与技术规范。
在学习期间,他不仅掌握了老年医学的发展史,还深入学习了老年综合征(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谵妄、抑郁、睡眠障碍、便秘、营养不良、跌倒及多药共用等)和老年各系统变化及常见疾病,如老年高血压、老年冠心病、老年肺炎、老年糖尿病等。此外,他还参与了留学生的《Geriatrics》课程和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课程《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
临床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这位医生开始了临床实践阶段。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他参与了多期“内科下午茶”活动,通过高年资医师的经验分享,快速适应了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的角色转变。在临床轮转期间,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医疗操作,还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病例。
在老年病科病房,他经常遇到多病共存的患者。例如,一位94岁的杨家鸾老人因摔倒骨折住院,除了需要处理骨折问题,还需要关注老人的褥疮、骨科康复治疗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逐渐学会了如何进行全科综合诊治,以及如何提供身心一体的照护。
进修与科研:从临床到学术的升华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位医生参加了各类进修项目。他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的多个亚专业轮转学习,包括老年呼吸、老年心血管、老年内分泌、老年消化、老年神经、老年肾脏等。这些进修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面,还提升了他对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
在科研方面,他积极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例如,他参与了中国西部多民族老年衰弱队列的研究,分析了长寿老人基因多态性特点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关系。他还参与了老年功能促进技术体系的构建,包括老年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老年失能、老年谵妄、老年围术期、老年不合理用药评、老年营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与干预技术。
此外,他还参与了基于循证医学的持续性老年健康维护的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内技术规范31项,代表中国参编《2018国际肌少症指南》,牵头编制国内多项指南、共识与技术规范。
成长与贡献:从新手到专家的蜕变
经过多年的进修和实践,这位医生已经从一名新手成长为老年病科领域的专家。他不仅掌握了最新的诊疗技术,还具备了扎实的科研能力。他经常受邀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推动老年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未来,他深知老年医学科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些老年患者的传统就诊观念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老年医学科医生的信任度不足。此外,老年医学科医生的收入相对较低,发展空间仍存局限。但他坚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科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他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位医生的成长历程,正是我国老年病科医生培养路径的一个缩影。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再到科研项目的参与,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他们不仅为老年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也为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